峰会现场
5G与行业的关系可说是必然和必需。5G的技术特性无一不是行业的量身定制,要实现5G商用,需和行业融合。那么,5G与行业的融合将带来哪些变革?融合之路还要走多远?这些问题,在“行业与5G融合暨2020鼎桥生态合作伙伴峰会”上,参加圆桌论坛的专家和行业大咖们从多个维度切入,畅谈5G与行业的融合,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场思想与观点的盛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5G“演化成熟”至少还要5年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赵立君定义到,“2020年是5G的大规模建设年。”2020年,“新基建”的大力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作为“新基建”的排头兵,5G网络正在加速部署和建设。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69万个。同样的,截至9月底,5G终端连接数为5.5亿个。赵立君谈到,令他欣喜的一点是,5G终端里也包括有价格两三千元的5G手机,“这意味着,5G手机面对C端不再是高价位的产品,更多消费者都可以轻松享受到5G技术带来的使用体验。”谈到如何看待5G发展,赵立君认为,首先不要神话5G,“5G起着一个连接作用,它需要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与千行百业融合,才能满足用户和行业的需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5G的覆盖也是同理。”他分析,目前我国5G的发展正行驶在快车道上,但作为一项新技术,5G还在演进中。“如何让用户体会更好的场景,如何更好与行业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他认为,5G完全与其他技术共生、与行业和市场共融,还需要5年左右或更多时间。
以后的智慧地铁
5G技术作后盾
在5G的带动下,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进入应用和探索模式。具象到交通领域,5G又是如何提供助力,未来还会带来哪来神奇的乘车体验?
中铁二院地铁院副总工程师陶孟华讲到,通讯的发展,带动了轨道交通的更新和变革。比如,地铁的行车密度,也就是行车间隔,从以前的5、6分钟,逐渐达到现在90秒,而且现在专家已经通过预测,最终可以达到极限的70秒。
他认为。对于打造智慧地铁来说,5G对于地铁发展走向下一步的大数据、再到智慧地铁,起着重要的基础条件作用。
“5G可以在目前语音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图片和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图片和数据的传输,意味着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图像传输,对无人列车进行观察和指挥。此外,在设备管理上,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检测和传输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反馈到控制中心,“从以前的‘计划修’到‘状态修’。”
对于交通参与者而言,最直接的体验是在5G的支持下,未来乘地铁,既不需要扫码、刷脸等不同形式的购票,也不需要过闸机,因为在进入地铁站时就已经有摄像头对你做了“刷脸”。“现在地铁设计是平面设计,而在5G的支持下,以后是三维立体设计。对乘客来说,就是进地铁不用买票,不用过闸机”。
在列举智慧地铁高科技的同时,陶孟华也指出,要实现这些,当下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天线小型化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快言快语
中国通信学会公共安全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牛晋:在公共安全领域来说,5G是刚需。在不具备宽带移动传输的情况下,民警采用对讲机将情况传输到指挥中心。他对比道,指挥中心对于现场调度迅速做出判断,需要大量图像的支撑,而4G不具备这一功能。“我们有句话叫做,一图胜千言。5G则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CTO张韶井:5G时代的到来,希望大、压力大,机会也很大。去年我们推出的鼎桥音视频记录仪,AI算法应用和5G的大带宽,实现了更加高清的视频回传,重新定义了记录仪行业应用以及客户体验。
记者:郑其
摄影:梁磊
编辑:元宵
校对:申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