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利用多年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新减灾所”)所长王暾在思忖片刻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毅然回国组建高新减灾所一心研发地震预警系统是他践行党员责任的具体行动,“现在、以后,我都会不改初心、坚定前行,以多种方式打通‘中国造’地震预警系统的‘最后一公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作用。”
为人民群众服务
回国和地震波“赛跑”
5月14日,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多灾种预警、现场救援设备在成都分演习场参与了成都地铁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演习,并在雅安主演习场、凉山冕宁分演习场展示了相关预警救援设备。
这只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参与中国防灾减灾实践的一个缩影——
⭕2008年,震后回国一心要打造“中国造”地震预警系统;
⭕2011年,地震预警系统首次成功预警;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突发6.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大喇叭“和电视弹窗提前预警;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电视弹窗提前五秒播放地震预警……
一一个时间点,见证了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从无到有、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由简至繁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书写”了王暾作为一名党员发挥所学报效国家的一份“简历”。
王暾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是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
2008年5月12日,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的消息传来。“通过网络看到地震灾区的新闻和图片时,眼泪不自主地就流出来,感觉整个胸腔都要被撕裂了。”自那之后,王暾不停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在地震发生前让民众提前收到预警呢?”
当时,国内地震预警研究领域近乎空白。阅读大量资料后,他发现日本在2007年就研制出了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警告日本居民,再结合日本的避险训练,提前5秒就能避免80%左右的死亡。王暾当即决定:回国!“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去报效祖国,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2008年6月,王暾怀揣个人多年积蓄以及老师、同学筹措的300万元人民币回到成都,与20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在成都一个普通小区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启了和地震波“赛跑”的挑战。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研发“中国造”地震预警系统
在前往汶川、北川等地震灾区收集研究数据时,一处处已成废墟的学校和民居,让王暾打造“中国造”地震预警系统的决心更加坚定,“哪怕只能提前预警十几秒,也能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伤亡。”
尽管海外求学期间的专业并非地震预警,但王暾所学习的物理学、力学、工业自动化等知识与地震预警技术有相通之处。“电磁波的速度远快于地震波,可以先于破坏性震波到达之前进行预警。通过布设一定量的设备,就可以捉住地震波,并迅速利用电磁波将地震预警信息传达出去。”
然而,理论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准备,王暾和团队终于从前期研究进入做样机阶段,样机没做几台,就已经烧光了所有的300万元。
“最困难的时候,整个研究所3个月没发工资,全公司账面上只剩1块4毛钱,同时还要面对外界的质疑。”王暾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的扶持资金相继到账,既解了燃眉之急,也稳定了“军心”。2011年,王暾和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首次成功预警。
王暾说,一次次的成功预警,让社会公众和其他行业都注意到了高新减灾所的这一技术成果。此后,他开始全力推动地震预警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从农村广播站到社区的“大喇叭”,从公众手里的手机到家里的广电网络电视,这些终端全都和地震预警系统成功“对接”。
2020年10月16日,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宣布,电视地震预警服务已延伸至四川省21个市州,覆盖了四川省141个区县,覆盖率占四川省区县的76%。
目前,小米、华为、OPPO、vivo四个国产品牌最新型号的手机,都实现了操作系统内置地震预警功能,用户无需安装地震预警APP即可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回国创业至今,作为共产党员的王暾,和团队一起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使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世界第三个有能力预警地震的国家;
⭕让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全球领先,不仅服务于国内,还走出了国门,如2015年“中国造”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出口到尼泊尔,2019年印尼采用高新减灾所的全套技术系统建设印尼地震预警网;
⭕促进中国的多灾种预警技术走在全球的前列,2020年4月20日,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打造的“多灾种预警”系统上线试运行,并在数日后对凉山州西昌市樟木箐镇李家沟村一组发生的森林火情连发告警……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中国地震预警和多灾种预警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记者问及一路走来坚持下去的动力时,王暾的回答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专注灾害预警科技创新及应用的科研人员,科技报国一直是我不变的初心。”
对王暾而言,成绩已成过去,科研永远没有尽头,他和团队将继续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预警技术体系完善,推进预警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郑其
图片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提供
编辑: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