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霞 供图 李霞
今年以来,成都在小区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对餐厨垃圾的就地生化处理、大件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农贸市场的果蔬垃圾前端处置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近307万户。
党建引领+小志愿者
物管小区定时定点收集
在高新区银泰·泰悦湾小区,每天早上7点左右,居民们就陆续拎着几个袋子到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将手中分好类的垃圾扔到楼栋角落的4个分类收集点。记者了解到,取代了27个垃圾投放点后,小区新设的4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让小区环境变得更好了。原本日产2吨的其他垃圾,陡然减少了一半,最后环卫公司运走的垃圾(即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共1吨。
一句关于垃圾分类的顺口溜,最近成为高新区银泰·泰悦湾小区的儿童们熟记能背的儿歌。今年6月开始,小区的电视屏幕、各种宣传展板、单元门都设置了关于垃圾投放的温馨提示。“大多数居民都能自觉分类好垃圾后再提下来,暂时分不好的,我们还有引导员进行指导分类。”小区物管经理李金锁说,垃圾都是分类运输的,运出去时的视频和照片都会发到业主微信群和QQ群,让大家一起监督,“是否前分后混,大家都看到的。”
63岁的吕阿姨养成了一些分类习惯,“现在,我家里只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厨房装餐厨垃圾,一个放客厅装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另外收集,最近几个月,我特别注意把餐厨垃圾分出来。”然而,就在今年年初,这个小区每个单元门前,虽然已经标注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桶,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混合在一起的。
为何几个月里就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记者了解到,几个月间,小区党组织牵头对接分类的宣传工作,由小区的自治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讲座,发动小志愿者逐一入户宣传,实践“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同时,在小区开展义务值守,劝导住户正确投放,“这样的尝试,让小区住户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超过了90%,支持率也超过了80%。”
目前,小区原有的27个垃圾投放点改为了4个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按4种分类方式配置投放窗口,并配备脚踏式投放开关和洗手池。小区推行的是定时定点投放,其间由物业和小区志愿者对放错的居民给予纠正和宣传,“老年人和孩子比年轻人分得好。看到分得不对的,我们纠正一下,下一次就不会分错了。”小区保洁员徐姐说。
4648个小区配备4分类垃圾桶
配置分类运输车辆1668辆
成都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将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全市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军队单位及商业综合体、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减量率(人均)达15%,生活垃圾分类利用率达3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同时,针对“前分后混”和“抛冒滴漏”问题,2018年起,探索以街道(建制镇)为单位,整区域、成建制推进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开展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乡镇)创建,完善分类垃圾桶、运输车等设施,落实分类收运责任,健全分类投放和收运体系。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有4648个小区配备4分类收集容器约22.6万个;配置分类运输车辆1668辆,其中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188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33辆,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133辆,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1314辆;建成大件垃圾处置场地15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9个。
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低碳环保家庭评选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主题月活动。截至今年9月,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近307万户,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49.25%;全市累计有1455个党政机关、3701所学校、461家公立医疗机构、111座商业综合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100%、99.7%、100%、96.52%。
(部分来源:成都日报“锦官”新闻客户端 《前端分流 源头减量 分类引导 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近307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