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涪陵广播电视台江城悦读会,每周一晚21:30与你准时相约。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71期节目。
故都的秋成品(1)
主播(哲元):
每到秋天总是能想起郁达夫的文章《故都的秋》,记得中学课本里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北方,如今,再读这篇文章,我已经身处南方渡过了十几个不同于家乡的秋天了,因此对文中北国秋景和南方秋色的对比感受颇深。这篇文章让我回忆起家乡的秋,再次感受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和隽永的意味。今天,就和您一起分享郁达夫的这篇经典文章——《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朗读:李哲元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于1934年的一篇散文作品,当时的郁达夫已经离开北平迁居杭州多年。重新造访,又是在北方秋季,一股清净悲凉的感情油然而生。北方的秋也是郁达夫内心世界的秋。作者正是怀着感伤的态度,写下了这篇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作品。出生于江浙地区的郁达夫,在文章中将北方和南方的秋天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层次丰富的北国秋天的赞颂,同时抒发了当时的自己一种悲观与乐观不断斗争的心理状态。让文章在艺术上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本期主播简介:
李哲元,
无限涪陵主播
主播语录: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
《江城悦读会》好书推荐
《故都的秋》,收录了郁达夫创作的游记、散文与小说数篇。
郁达夫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本期文章作者: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投稿邮箱:flsjldzds@163.com
编辑/田蓉 责编/代川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