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涪陵广播电视台《江城悦读会》。每周一9:30分,准时与您相约!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95期节目。
《江城悦读会》你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在积极行动。这段时间宅在家里的你,都做了些什么?高质量的陪伴家人?思考自己当下的工作和生活?还是实施着自己计划了许久但许久都未行动的flag?
不管哪一种,不浪费光阴最重要。今天我们不妨从阅读一本书开始,从书中找到“消磨”时光的奥妙,找到那些久违的美好。接下来有请西藏广播电视台主播王嵩给大家带来《你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米兰昆德拉说:如果要忘记过去,最好的办法是躲进未来。
你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朗读 | 王 嵩 作者 | 顾倾城 配图|王 嵩
米兰昆德拉说:如果要忘记过去,最好的办法是躲进未来。
曾经义无反顾地奔赴西藏,如今又毅然决然地回来。人们总在对未来无限的激情渴望之中而激烈矛盾地试着说服自己否定现在。
于是,许多人的想法永远在心上,许多人的未来,永远在远方。
从上海回到拉萨,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昔日常去的八廓街和周边的一些巷子院子。修缮一新的八廓街更加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朝圣路上的灯盏,带着独有的西藏宗教文化气息,又不失现代文明的动感与时尚。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伴随着朝圣者的脚步,八廓街更具神秘与魅力。往常的一些院子和商铺,一些旧时斑驳的窗户与大门,像前人透过了历史的苍桑与风尘的眼睛、以沉默的表情、不惊不喜的平静迎接灵肉之间的忏悔与膜拜。此刻,自己心中也在朝圣与膜拜。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生灵与信仰的一种敬畏,在此刻,更具意义。那些或闭目静坐或叩拜的人们的影子,在拉萨城独特的气息中,具有神样的敬畏与禅意。如若有一双含了太多生命的错误与懵懂的眼睛,在朝拜的人群里显然是需要闭起来——庄严神秘的大昭寺,因为前祖们脚步声声的叩拜,以自己的方式递予了每一个夜行的人一盏夜行的灯!
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温和地坐在大昭寺前的石台上,手持经轮。一个从林海过来朝拜的男子不时地清理着行人扔在寺前的垃圾,满脸微笑且虔诚的把一些糖果送给这几位老人——他们都是佛的孩子;在佛面前,他们亲如一家。大昭寺的门前坐满了前来朝拜的人们,和观望朝拜的人们。他们温暖的微笑、友好的问候、虔诚的叩拜。这些事佛的人、与观看事佛的人如今共处一处,顶礼膜拜的人们都变成我心中的佛了。经筒转了一圈,仿佛我已经转了好多天;向佛叩拜一次,仿佛已经过了好多天——生于佛祖脚下的众生,就是我心中那一朵朵曾经吟唱过的莲!
走在拉萨,听到最多的就是:你从哪里来。
这声简单的问候像朵怦然而开的莲花,可以在莲叶次第绽开之时听到叶茎们爆裂的声音——富有诗意的问候,禅意霎时来到心间。这声问候,让人不由抬了头、转过身,向着那高耸入云的佛塔及荡动在四处的经幡怅怅复叹叹。曾经,我望着一位老人手里转动的玛尼轮不知如何作答,而如今,很自然而亲切地告诉大家,我常驻拉萨。
曾经,我迟迟不愿意说出我从哪里来,我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将要去哪里。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会知道自己将往何方吗? 但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总在提醒自己,自己总是会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于是,生命中有了第二个世界。抑或,第二故乡。但是说起故乡,内心的惶恐便涌向心头,抛弃过去一切,奔赴于此的局外人,会被这里的一切接纳吗?我的心开始紧贴着这片土地和人民,我的心热切而温暖,心如莲花静谧安好,圣洁而开。
于这几处古风古韵的院子巷子里穿过,远时代的气息定可以打理人们一些浮躁与不可多知的心绪。于一处已经熄了的炉前站定,闻着炉里散在鼻下的神香的味道,再想想拉萨河水在明明灭灭的碎光中流动的样子,仿佛有一池的春光,轻托行人于超俗的境地。
白色的煨香炉像一个个沉默着转动经轮的老人,以其厚重而凝神的姿势环绕着拉萨城、拥抱着布达拉宫。香炉中凫凫升空的烟雾飘散在拉萨城的上空,它们淡然风雨、苍而望远、近可纳人入怀的姿态,都是游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吧。
也许,人们朝圣的不是佛陀菩萨和圣僧喇嘛。
也许,人们感动的不是祈祷叩首和转经供养。
我们朝圣的,也许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和未知,渴望,感情与梦想。
我们感动的,也仅仅只是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天地的顿悟和欢喜。
不过,不论朝圣什么,感动什么,穿行在僧人们细心播种的佛门圣地,我愿意记住在拉萨城里人们的问候:你从哪里来。
而且,也应该想想:我要去哪里......
赫尔曼·黑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不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看似极隐秘和最难解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本期主播简介:
王嵩,西藏广播电视台主播
主播语录: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又梦想装得下山川湖海。
《江城悦读会》好书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2年。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主人公哈罗德的出发点是为了给予友人希望,最终却实现了自我救赎,激发了对自我价值的再肯定、对成长缺陷的新认知及对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同时,其妻子在等待及关注哈罗德的过程中,对痛苦的过往逐一进行审视,触发了对爱的全新领悟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本期文章作者:顾倾城
投稿邮箱:flsjldzds@163.com
编辑/田蓉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