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播
电台直播
涪陵新闻
美丽太极
  • 当前栏目:首页 > 首页 > 主题宣传 > 江城悦读会
  • 《江城悦读会》| 《钟南山传》(节选)

    《江城悦读会》| 《钟南山传》(节选)

    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涪陵广播电视台《江城悦读会》。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98期节目。

     

     

    大家好,我是青青。


    “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这句话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所说。而他的儿子钟南山继承了他的医道,更弘扬了他的医德,成为人们尊敬的医学家。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来自《钟南山传》中的节选片段,让我们一起聆听。


     

    《钟南山传》mp3

     


     

    《钟南山传》(节选)

     

    作者|叶依   朗读|杨青青   


    1第二次生命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中央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钟世藩的长子呱呱坠地。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钟氏夫妇遂为其取名为“南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期待他能不负父母所愿,逐渐成长为一个如大山般仁厚正直、崇高稳重的人。


    1937年7月,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8月15日,淞沪会战激战正酣之时,日军战机便开始向不远处的南京城疯狂实施大轰炸。


    轰炸之际,钟宅被炸塌,而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南山被压在废墟之下。万幸的是,外婆、母亲二人找到了他所在的位置,并在一片废墟瓦砾间徒手将小南山扒了出来。




    据钟南山日后回忆,“据姨妈告诉我,当时我的脸已经发紫,再晚一步可能就救不活了,是外婆和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出身医学世家,青年弃“体”从“医”,43岁出国留学,60岁做院士,67岁抗击非典,84岁再战疫情。人们说他妙手仁心,国士无双,可他说“我不过是救人的医生”。他是钟南山。


     

    2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003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钟南山成为了一名公众人物,获得了“伟大的医生”“战士”“敢医敢言”等赞誉。但这些赞美之词都源自一场严重的全国疫情。


    这年初,一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病”在全国蔓延,广东、香港、北京、上海等省份、地区及城市陆续有确诊病例。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疼等症状,严重者双肺快速变白,呼吸衰竭,最终不治而亡。


    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传染病,全国人民陷入了对未知的焦虑中。


    钟南山所在的广东地区,是最早发现病例的地方。他在2002年12月22日,接触到了第一例病人。


    “我也感到很奇怪,”钟南山回忆说,自己也无法预料未来将发生什么。
    他发现,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但原因尚不明确的新疾病,因此他领导的专家组向卫生厅报告时将这种“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称为SARS)。


    2003年初,他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广东省的非典救治工作。而他成为焦点人物,则是在一次采访之后。


    一日,在被问及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时,钟南山如实相告:“根本就没控制,顶多是将病人隔离起来,遏制了疫情的传播。第一,不知道病原是什么;第二,这个病还没有治疗的方法,依然处于传染过程中,怎么能说得到了控制?”这样的回答与有关部门称“疫情得到控制”不符,引起了极大轰动。


       

    钟南山认为,最重要的是向公众公布实情,只有越透明,将真实的情况公之于众,越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与配合,而公众的配合则是抑制疫情扩散的关键。


    这时,他为自己真正做到了父亲要求的“讲老实话,做老实人”而感到充满力量。他信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因为他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疫情危机时,医生群体也被悲观、恐惧的情绪所影响,许多医院的医生不敢接触病人。另外,重症病人如果留在普通医院,可能会引发更多感染病例。
    于是,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那里来”。这样坚定的声音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令所有人感动。


    对于每一位病人,他都细心关怀,仔细观察他们的口腔和咽喉。重症病人在昏迷期间被送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醒来时看到钟教授在床前对他们说“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他的话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病人们信服,安定了大家原本极度恐惧、紧张的心情。他不仅治人,而且治心。


    为了尽快查出非典的病原,他曾连续战斗38个小时,因过劳而发烧。2003年3月,他在家自行治疗了一周,幸而只是普通肺炎。为了不给社会增加恐慌情绪,他没有对外公开自己的病情。第二周,他又站在了病房里。


    这一年,他67岁,本应退休在家安享天年。


    3“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2020年新年伊始,武汉市爆发不明原因肺炎。随着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疫情最终爆发。其症状包含咳嗽、发热和不正常的肺部感染,与非典非常相似。


    截至1月18日,武汉出现了136例相同症状的肺炎患者。各种各样的猜测出现,人们陷入对未知病毒的恐慌。


    此时,已经84岁的钟南山正要迎接自己的本命年——庚子年的到来。疫情发生后,他告诉人们“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第一时间和其他专家一起从广州奔赴武汉。


    这天是周六,广州飞往武汉的航班已经满座,所以他请助手购买了傍晚5点从广州到武汉的动车票,在匆忙中出发。


    在列车上,钟南山一坐定就拿住文件开始研究。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这位84岁的老人在到达住处后,又继续了解武汉的情况。工作到深夜,才结束了这一天的辛劳。


    就在他工作时,一张照片在网上传开:钟南山院士在高铁的餐车内休息,头靠在椅背上,而电脑屏幕依旧亮着。这一画面感动了很多人。钟南山到达武汉的消息传开,公众焦虑的情绪得到了一些安抚。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钟南山了解了疫情基本情况,就立刻从武汉飞往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会议。在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组织的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之后,他又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直到下午5点,他才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到达北京后,再次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回到酒店,凌晨2点多钟才睡下。


    凌晨六点钟,钟南山又起床开始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他关于“勤洗手、戴口罩”的建议,“病毒人传人”的精准判断,提醒公众加强预防。


    2月10日,钟南山团队的一篇论文,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论文通过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特殊病例,从无症状感染,到无发热病例,再到“假阴性”病例,继而又出现潜伏期最长达24天的1例病患,报告内容详实、严谨。


    疫情虽然可怕,但钟南山的冷静、无畏、信念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让人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钟南山说,父亲给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他说:“他(父亲)比较严肃,话也不多,但是说起来很有分量”。


    寡言少语的父亲,激励着钟南山迈向前进的路。在他父亲75岁高龄时,眼疾已经非常严重,却仍然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有时候,钟南山很心疼父亲,关心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写得这么辛苦,就不要写了吧!”父亲却说:“不要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正是这样为科学奉献的执着精神,让钟南山深刻领悟了身为医者的职责和担当。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句话。


    而钟南山一直说,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两位医学家仿佛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交汇。平常人无法感受到钟南山在误诊时的惶恐,无法体会他在面对病人生死时的责任,也不会完全明白为何他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


    “最大的希望是,永远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地探索。我们中国的病人太多,病种太多,还有很多没被发现。传授(年轻人)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是发现和创新。对医生来说,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进步,中国医学才能进步。”


    近10多年来,虽然受到心肌梗塞、甲状腺炎等病痛的影响,钟南山却依然在学习中解答未知,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中国医者。


    在广州医科大学授课时,钟南山对90后学生说自己是80后,微笑着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大家何为治病人。而今,台下的年轻学子听着他的讲话,就像他当年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医者精神在他们彼此的眼神之间传承永续。

     

     


     

    钟南山是一位科学家,他追求真实,说真话,干真事,勇担当。他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挽救危难中的国人。他是一位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在近50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地挑战病痛难题,成为医学泰斗。他是一位普通的医生,因关怀病患而深受信任。他或许没有想过改变谁的命运,却对医学事业全心奉献,影响了无数的继承者。

     



     


    本期主播简介:      

    杨青青,无限涪陵主持人。


    主播语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江城悦读会》好书推荐




    坚持以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将钟南山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挖掘出来。

     

     

     


     本期文章作者:叶依,北京人,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资深记者,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投稿邮箱:flsjldzds@163.com


    编辑/田蓉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