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润:我们都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
奚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到重庆大地上,5月22日,义和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了一场题为“学习扶贫论述、决胜全面小康”的微宣讲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进一步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培育一批专业过硬、受老百姓欢迎的宣讲队伍;借此,也向辛勤奔波在脱贫路上的基层干部们致敬!
在当天的比赛现场,来自义和镇朱砂村的奚润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扶贫工作中的所感所思。以下是她的演讲稿(部分):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但幸福的农村家庭里,有着严厉的妈妈和可爱的爸爸。
小时候我家很穷。我妈妈时常讲:刚分家的时候,奶奶分给了我们3个大碗和3个小碗,还有2间土坯房。2间土坯房,一间作为卧室,一间作为堂屋。
在这间堂屋里有一张四方桌、一口炤台。这里就作为我们的厨房。
在这厨房里,妈妈还要喂养几只小鸭、小鹅。等小鸭、小鹅长大后妈妈说就拿到集市上换点我的学费。
那时候我上学的路不算太远,但路却不好走。一到下雨天,2只裤脚全是泥土。
7岁时,妈妈领着我去报读一年级。
我开始上学后,妈妈每天给我2毛钱。那时候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点米,带一个饭盒,到学校去蒸饭吃。爸爸会给我准备一罐咸菜带到学校,中午午饭的时候就着米饭一起吃。我要是中午没吃饱,下午放学后便会箭一般的跑回家里,然后找到中午爸爸妈妈给我留下的饭菜。
……
每每想起这些事情,我总觉得时间过去了好久,这不仅是因为自己已长大成人,还有,如今的生活水平和从前相比,真的大不相同了。
如今我大学毕业了,到村里工作,爸爸妈妈也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了;曾经上学的那条路,也是水泥路了;学生们再也不用自己带米蒸饭吃了,学校有了食堂;家门口那条便民路也硬化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令世界惊叹。从2012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是每一天,这个数字都在变化。
按照“四进七不进”的标准、“一出三不出”的原则、“八步四公示”的程序,2015年年底我村共有建卡贫困户21户65人。主要致贫的原因要分三类: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因学致贫,三是自身劳动力不足致贫。2016-2018年扶贫对象对象动态调整后,扶贫系统中现有扶贫户28户82人,现稳定脱贫户19户,易反7户,未脱贫还剩2户,2018年动态调整时脱贫26户74人,无返贫人员。
我们主要采取的脱贫措施是:成立了扶贫工作队,以社为单位确定扶贫工作干部9名,确定扶贫联络员2名。我们加大对扶贫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为扶贫户购买精准脱贫保,为在校学生申请学费资助及爱心午餐,入户宣传各类扶贫政策,开院坝会加大广大群众思想建设积极摆脱贫困。
2018年实施的扶贫项目主要包括:1、贫困户小额贷款。累计获得小额扶贫信贷17户获贷金额21.3万元。2、开展春节慰问28户2800元。3、产业扶持14户,3560元。4、新建人行便道2.25公里。5、建卡贫困户精准脱贫保参保28户82人1476元。
……
我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受益者,我们每个人都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专题调研脱贫攻坚时说:“咱们过去闹革命的时候,共产党是穷苦老百姓的党,立志为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去奋斗。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现在有条件了,更要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好生活。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要帮扶。”
在朱砂村,像奚润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日奔波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战士”更是数以万计!他们情系农村,情系农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青春和人生。致敬,我们的扶贫干部!
无限涪陵记者/田蓉、蒋欢
视频剪辑/田蓉
责编/代川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