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咔嚓……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在白雪皑皑的重庆武陵山密林中延伸,一队红色的身影向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进发。1月8日,记者跟随国网重庆涪陵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前往武陵山实地体验电力工人特巡110千伏涛中线。
“目标33、34、35号杆塔,小心路滑!”挎着绿色电工包的副班长罗兴平走在最前面,手里提着一个黄色的工具箱。49岁的他,精瘦高个,眼眶凹陷,虽然负担了近20斤工具,攀登依然有力,这是常年大山行走养成的脚力。
入冬以来,这是班组第5次上武陵山巡线,对于登顶的路径,队员都已经非常的熟悉。沿途除了清理被积雪压塌的灌木,行进途中显得格外安静,可以清晰听到队员踩透积雪发出的声响,以及爬坡呼哧、呼哧的喘气声音。
4人巡线小分队,年龄最大的苏建辉已经58岁,最小的邓飞也有45岁,年龄之和加起来超过了200岁。其中,罗兴平和苏建辉都是党员。大约20分钟,巡线队员到达第一个观测点,这是山顶线路弧垂的最低点,处于33号和34号杆塔之间。
巡线队员头顶的上空,积雪裹着5根电线,感觉比平时“胖” 了足足一圈。
罗兴平从包里取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电线与树木的距离。由于降雪,线路最低弧垂下降了6米左右。目前来看,仍在安全许可范围内。罗兴平解释,这是泡雪,不是覆冰。“如果是覆冰这么厚,电线早就承受不起了。”
“风速1.6米/秒。”苏建辉举起测风速的仪器,念着读数。今天来巡线,他的心中是两头牵挂。90岁的老父亲,前几天因为摔伤导致骨折,现在还在医院输液。
队员邓飞、田应洪一旁忙着用笔记录、拍照,不时吹吹气、搓搓手。温度计显示,山顶零下3度。
继续向33号杆塔前行。一路上,虽有长柄镰刀开路,但不时有积雪掉落到队员的头顶,甚至颈窝。
33号杆塔,是线路的最高点,海拔接近1900米。线路建成10年以来,每年罗兴平所在班组都会赶来巡视、检修、维护。他说,不只是风雪季节,还要担心夏季山火等隐患,这里是自然保护区,要格外小心。从这里输送的电能,可以保障数万群众生产生活用电。
“现在巡线不只靠脚了,我们有了一些科技手段。”罗兴平说,在这高山之上,他们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每个小时可以传输图片资料到手机上,帮助巡线队员分析,提供参考。另外,班组还引入了无人机,可以提高巡线精准度。
游标卡尺、红外测温仪、望远镜……各种巡线工具在33号塔下悉数登场。忙完工作,苏建辉拿出手机,让同事给自己拍一张和雪松的合影,他说留个纪念。一身红色工装,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格外亮眼。
经过3个小时特巡,小分队安全完成山顶3处杆塔和线路巡视。
“目前,运行安全没有问题。”罗兴平通过电话,即时向远在城里的负责同志报告巡视情况。得到指示:“密切关注山上天气,后续保持观察特巡。”
14时30分左右,饥肠辘辘的巡线小分队火速下山。
雪山之巅又恢复了宁静。
通讯员/张颖
记者/徐华东
编辑/田蓉
责编/张韵晨
监制/孙仕华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