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千千万
冒充类诈骗占一半
冒充公检法
冒充客服
冒充快递
冒充好友
冒充领导
...
上上周,警察蜀黍发了一个冒充客服实施诈骗的预警,上周,警察蜀黍发了一个冒充领导实施诈骗的预警。这,各种冒充身份类诈骗扑面而来……先来看看案例。
1女子被“警察”唬住诈骗近10万余元
某日,未来城居民朱女士(化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大庆市公安局的民警,说朱女士的护照涉嫌非法入境,让她配合调查。随后,就将电话转接至哈尔滨市公安局“王警官”,“王警官”称朱女士的银行卡涉嫌洗黑钱,不管是不是本人所为,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还让朱女士下载“讯飞听见会议”APP。
朱女士进入会议室后,看到对方身穿警服,于是信以为真,接着开启手机屏幕共享,关闭电话、微信、短信的通知功能,对方还要求朱女士试着在网贷平台申请大额贷款,以此来判断朱女士是否涉嫌犯罪。于是朱女士下载了多个贷款软件,又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填写了银行卡号、密码、姓名、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而后便将所有借款转到银行卡内,没多久,朱女士就发现银行内钱款被转走10万余元。
2蜀黍安全提醒 转账汇款自证清白就是诈骗
公检法执法部门有严格的办案程序,不会通过电话调查所谓的涉嫌犯罪等问题,也不会相互接转电话,更不会以各种理由查看/接收你的个人钱财。
3女子被“电商客服”诱骗2.1万元
10月某日,奥林居民李女士(化名)接到一个自称是小米有品客服的电话,对方称李女士之前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如果已经收到要立即办理退货,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商品名称和收货地址,李女士便相信了,赶紧添加对方微信办理理赔。
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李女士扫码后进入“支付宝理赔”网页,接着输入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然后又填写了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再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后,银行卡内2.1万元被转走。
4蜀黍安全提醒 警惕“好心客服”
切勿轻易相信来电的客服人员,乱扫不明二维码,如有疑问第一时间通过电商或者快递公司的官方客服平台进行咨询确认。
5女子被“京东客服”忽悠1万余元
某日下午,新潮居民高女士(化名)接到一个自称是京东客服的电话,对方说高女士曾在京东上开通了网络贷款,现在让其配合工作办理注销,随后,高女士添加了对方的QQ,看到对方发来的工作证以及身份证,于是相信了对方所说。
为了注销贷款,高女士先是下载“云闪付”APP,贷款1000元提至银行卡内,而后又下载“快贷”APP,贷款10800元提至银行卡内,最后,在对方的要求下,高女士将这两笔借款连同原银行卡内的2900元一同转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内,共计损失14700元。
6蜀黍安全提醒 网贷注销就是诈骗
根本不存在注销网贷账户的操作,如果接到自称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务必提高警惕。
7女子领免费礼品陷入刷单损失1万余元
10月某日,红旗小区居民艾女士(化名)收到自称是顺丰快递的人发来的短信,内容是可以免费领取电饭煲,后面还有一个微信号。艾女士添加该微信后,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她下载APP获取领取资格,艾女士扫码下载了名为“小米”的APP,将自己的收货地址发给了APP中的接待员,对方说1-2天会有物流单号。
随后,接待员将艾女士拉进一个群,群里有关注微信公众号、抖音点赞等任务,每个任务有3-9元不等的佣金,艾女士陆续做了几单,然后开始做抢单任务,所谓的抢单任务就是向指定的账号汇款,再在APP中虚拟下注,完成后银行卡就会收到任务导师返还的本金和佣金,艾女士成功做了两单。第三单的时候,任务导师说艾女士做错了,要做惩罚单后一起返款,艾女士这次投入了18000元,可完成后对方仍不予返款。
8蜀黍安全提醒 所有刷单都是诈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切莫贪图小便宜。网络刷单本身就违法,涉及资金交易更要提高警惕,以免掉入诈骗陷阱。
接听一个电话,回复一条短信,几分钟几万元就没了,就像电影《巨额来电》中演绎的一样,每种电信诈骗类型都有着特定的剧本,不法分子就是在剧本的要求下,搜集资料、寻找目标、扮演各种角色威逼利诱,诱骗他人入局。
但不论是冒充什么身份、如何声情并茂的表演,所有诈骗的最终目的都是转账汇款。所以,只要对方跟你谈钱,你就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转账?我真的认识对方吗?我是否需要打电话核实?这是不是一种诈骗陷阱?
只要是陌生人的电话
就一定要小心
不要因为对方能说出你的名字
或是其他个人信息
就轻易放下戒备
遇到自己不清楚的事情
不要急于按照对方的建议解决问题
最好先和身边的家人沟通
确认事情的真伪再做决定
如果发现疑似遭遇诈骗
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警察蜀黍再次郑重提醒
“国家反诈中心”APP
可以预防诈骗电话、诈骗信息
赶紧安装起来!!!
来源 大庆市公安局龙南分局
编辑 杨凯虹
责编 李艳艳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