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陶里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地理名片
位置:地处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光明居,新中国成立前称陶里五保,毗邻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
概要:渊明故里是一个为纪念陶渊明而建设的风景区,集国学、农耕、赏玩于一体。在这里,习文、作诗、采莲、网鱼、手工陶瓷……学之乐之,趣味无穷。
“你们都不善,我要归田园!”在绍兴剿除海盗时,陶渊明看到生灵涂炭,内心如此呐喊。乱世间,尔虞我诈,你抢我夺,举世皆浊,他无力改变,又不愿与现状同流,怎么办?人生出路在哪里?他唯一能做的,返身走向田园,山野躬耕,保持灵魂干净。光明居凭什么建渊明故里景区,理由就是:此乃渊明悟道关键之地,恰如王阳明在龙场。
01 陶渊明的军旅驻地
柯桥齐贤街道有片区域,叫陶里,即陶渊明故里简称。这附近曾有渊明桥,不知建于何时,七十年代为畅通河流,古桥被拆。桥头曾有一古碑,上刻“渊明故里”,为乾隆朝状元于敏中所书,残碑尚存羊山公园内。
今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个集国学、农耕、赏玩、住宿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研学景区,谓之“渊明故里”。在这里,习文、作诗、采莲、网鱼、手工陶瓷……学之乐之,趣味无穷。作为绍兴市首批3A级景区村,这里接下来计划还将深挖渊明文化,以其为研学重点,并完善相应配套旅游要素,真正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陶渊明是江西九江人,为何在绍兴留下生活痕迹?因他曾随军与海盗作战,在此居住。历史苍茫,渊明绍兴之行,已很难从细节上说明白,但历史传说和星星点点残留古迹,都是他来过此地的佐证,也是后人无尽的怀念。
我们大抵知道这个故事: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督邮人模狗样来检查工作,目的是摆摆架子,弄点银子花花。手下提醒陶渊明,要俯首帖耳,正装迎见。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而向乡野小儿折腰。于是,挂印而去,距他上任为令,只有八十天。这一年是405年,陶渊明41岁,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喷薄而出。从此,渊明告别仕途,走向乡野,真正成为农夫。
陶渊明与督邮面都没见,未正面交锋,就辞官了。这只能说明他早已厌倦官场,督邮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线。细读渊明人生,有个关键点,对他返身向田园,起到了最大的推动作用,那就是他短暂的绍兴之行,这个剿除海盗的战场。
02 为与海盗作战而来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世族地主们利用特权,以强凌弱,大肆兼并土地,霸占山泽,僮仆成群,骄奢淫逸。在江南,老百姓徭役赋税很重,流离失所,或沦为奴婢,或逼为盗匪。
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军阀混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终于激起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盗起义。
义军领袖叫孙恩,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五斗米教教主,影响力不小。他与官府结仇是在398年。当时,安帝昏庸无能,司马道子及其儿子司马元显专权,兖州刺史王恭等人起兵,声讨司马道子。同时,桓玄、殷仲堪等人,亦起兵纷战。孙恩的叔父孙泰,见天下大乱,以讨伐王恭、支援朝廷为由,也拉了一支队伍。司马道子买通王恭部将刘牢之,挫败王恭。之后,道子又害怕孙泰为乱,使用计谋杀了孙泰父子七人。孙恩逃到海岛上,从此与晋朝势不两立。
399年,民不聊生之际,司马道子又强制征兵,天下怨起。孙恩见时机成熟,从海上登陆,揭竿起义。造反队伍迅速壮大,十日之内,就达到数十万人,攻占了八个郡。海盗们把祖祖辈辈的仇恨都喷了出来,对官吏和世族地主,见一个杀一个。王谢大家族,在海盗之乱中,惨遭血洗。王羲之的二公子王凝之,时任会稽内史,也被乱刀砍死。
朝廷派兵镇压,劲旅即淝水之战中功劳赫赫的北府兵。只是,此时的北府兵,军魂不再高尚,纪律远不如谢安指挥之时。掌有实权的刘牢之、刘裕等将领,都是军阀出身,流氓习气很重,他们把海盗赶跑后,放纵士兵烧杀抢掠。真是不论兴亡,百姓皆苦。
海盗与官兵,你来我往,交战不断,柔美江南被战火烧得千疮百孔。402年,孙恩起义军在海盐、临海等地,连连受挫,最终无路可走,孙恩投海自沉。他的妹夫卢循接过起义大旗,率领余众又挣扎八九年,才兵败势穷,同样投水而死。这场令人震撼的海盗活动,至此告终。
陶渊明就是在海盗横行时,随政府军队来到会稽。他是给刘牢之当参军还是给刘裕当参军,各有说法。我们只能大概推断,399年前后,他在绍兴待了一两年时间。
03 宅心仁厚战场悟道
陶渊明出生善战一族,既会写诗,也颇有军事才能。但与唯利是图、嗜血成性的军阀们不同,渊明宅心仁厚,悲天悯人,对老百姓很同情。他写诗写文章,也只挑美好事物来写,将笔指向内心,书写人性真善美,现实中的丑陋残忍,从来不记之于笔端。
渊明不惯于写重大题材,只写朋友间真情实感,文字从肺腑间流出。所以几番仕历,他都没有留下任何对官场的写实文字,他只反反复复,将田园情调酿得越来越浓。所以,我们今天已无从知道渊明在绍兴做了什么,只能从他的诗歌中,隐约读出这一段经历。如,《饮酒》第十首: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与海盗作战,很血腥,斗争中,陶渊明看到了刘牢之、刘裕等权贵的贪婪与残忍。他是个有良心的人,对于刘氏枭雄们的所作所为,他是不满的;对于剿杀老百姓所拥护的海盗孙恩,陶渊明也会深感不安。所以,对这段经历,他只是轻描淡写,把自己随军的理由,归结为生活所迫,要赚钱养家。最终,他想通了,他不能这样谋生,为了钱而违背良心,他悟透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决心返身向田园,于是不久后,辞官回了老家。虽然告别战场回家后,陶渊明又经历了一些幕僚生活,并做过一阵子彭泽县令,才嘎然归隐。但绍兴的短暂经历,无疑是他一生中悟道的关键节点。
陶渊明年轻时“猛志逸四海”,本有着匡扶天下之理想。可悲的是,在血腥乱世,到处是倾轧和杀戮,主张真善美的诗人,与现实格格不入。
面对乱世,陶渊明痛苦而矛盾。他在官场与田园间,来来回回,犹豫徘徊,最终选择归隐,独善其身。可喜的是,在《归园田居》《饮酒》等叮当作响的山水田园诗行中,他走出了自己独特而光辉的哲学人生。
427年,渊明病殁,63岁。他逝世前,自写《挽歌》数首,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位可爱可敬的诗人,对人生,已通达如此。
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死后七八十年,得到了超级粉丝拥护,即昭明太子萧统。萧统为陶渊明编集子,写传记,中国诗人首个专集由此产生。此后,讴歌渊明的人越来越多,历代景仰,文豪如苏东坡者,崇拜不已。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渊明遗嘱上的话语,多么通透。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子吧,向渊明致敬!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贾珣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