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滩金融区的夜晚,亮一盏灯
2014-08-18 13:21:02
外滩3号内外景
外滩三号联席主席睢天舒,是一位气质温婉的女性。一头长发,语声轻曼,完全不是“商界女强人”形象,反而更像一名艺术家。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她本人说了什么,而是采访结束后,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送记者到楼下。那天天气闷热,狭窄的广东路上街沿,工作人员拉着记者顶着日头,又说了好久,说睢天舒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感召力的人,她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让员工们都觉得,能跟着她做事,不单单是一份工作,更对自己的人生成长有所触动。
絮絮叨叨的话语中,殷切之情、呵护之意溢于言表。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工作人员说到睢天舒时的那份恳切,依旧眼前。
一个金融区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是黑暗的
外滩三号3楼的沪申画廊,最早将艺术气息引进外滩的商业环境中
外滩三号3楼,沪申画廊。窗外是轰鸣的轮船、滔滔的黄浦江水。睢天舒就坐在室内装点着艺术品的沙发上。面前的茶几很大,是某次当代艺术展留下的作品,透明玻璃中间塞满了各种金属垃圾,充满个性。
话题还是从外滩开始。她再三强调:“所有的努力都非我一人之力。我只是这座城市里,与外滩相关的众生中的一员,恰好与外滩的发展关系密切,就姑且谈谈我们这批人对当代上海的一些想法吧。”
21世纪初的外滩比较暗,没有如今那么美的夜景。夜幕降临后,临江大楼人去楼空,一片灰暗。游人来到外滩,除了看一眼著名的万国建筑群、缓缓东去的黄浦江水,就没有其他驻足的理由。
1997年,新加坡私人企业佳通集团收购外滩3号大楼,交由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负责大楼改建工作。睢天舒便是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她说,大楼直至2004年才正式开张,期间足足筹备了7年。在这7年间,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管理团队,这栋楼的用途,究竟是作为办公楼还是其他?
当时的外滩,定位已经明确为金融区,然而对比纽约、伦敦,外滩金融区的配套服务、文化设施比较短缺。想明白这一点,睢天舒这样对同事说:“一个金融区不可能是黑暗的,金融区里不可能没有现代服务业、没有文化,一位金融家更不可能生活在黑暗里。”于是外滩3号大楼的定位明确了,不是办公场所,而是集商业与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为外滩金融区的夜晚“亮灯”。
管理团队对此颇费心思。比如说企业名字,大家提出想直接用门牌号。然而按当时规定,路名不能被用作企业名。最终“外滩三号”命名得以批准。如今,外滩沿线的企业都喜欢冠以“外滩几号”,北京也出现了很多以“几号”命名的企业。这是外滩三号所发起的一场城市记忆的命名潮流。睢天舒说:“这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让外滩三号感到骄傲。”
开业后的外滩三号创下了许多“第一”:第一幢外资买下来的外滩临江大楼,第一家以门牌号冠名的企业,第一家引进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企业……外滩三号迅速成为上海时尚生活的风向标。
赞誉纷至沓来。美国 《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甚至作出这样的评价:“外滩三号是当代中国生活的反映。”评价之高,让外滩三号的人都诚惶诚恐。似乎接下来,只要外滩三号做了什么,就代表着当代中国生活方式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当阿玛尼亲自为外滩三号旗舰店做开幕表演,当一个个顶级品牌入驻、酒会在这里开幕,当激动人心的时刻过去后,睢天舒总会想:十年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再豪华的房子没有艺术品,也索然无味
睢天舒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都是大学物理老师。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是“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她也是典型理科生的思维:读书、留学,第一份工作能赚钱就好。于是便真的出国留学了。
出国时,导师对她说了一番话。引用的是丰子恺总结自己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有三个境界。
丰子恺归纳李叔同的人生第一阶段,人追求物质生活,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持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第二个阶段,超越了物质,人开始实践理想,精神有寄托。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第三个阶段,人已经将哲学、宗教与自身相融合。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
学生时的睢天舒不能完全理解这番话,听过就算。她的人生还处在第一阶段。“那个时候,我对艺术完全不懂,社会上认为,读不好书的人才会去搞艺术。”睢天舒说,小时候自己曾经学过一段时间舞蹈,学到一半被母亲领回来,母亲说:“我女儿将来是要当居里夫人的,怎么能去跳舞?”
出国留学毕业之后,她从美国回到了中国香港,从事金融工作。
“我在香港工作顺遂,收入不低,几乎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开始感觉到物质怎么都满足不了的空虚,感受到人需要精神寄托。在香港,她渐渐被音乐、艺术所感动。“我忽然发现,做再大的投资,几千万美元的项目,都不及好的艺术设计带给我更多的愉悦。”
于是,一个从小与艺术无关的理科生,开始进入“第二境界”:追求精神生活。这样的改变,后来也体现在外滩三号中。
外滩三号黄金位置3楼,没有租给任何商家,而是成立了沪上最早的公益免费画廊之一:沪申画廊。
“再豪华的房子如果没有艺术品,也是索然无味。”2004年,外滩三号邀请了当时20多位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来画廊办展。那时候,中国观众普遍不懂当代艺术,沪申画廊提供了及时雨。也是在那一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一举捧红了当时的这些艺术家。从此,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始在世界打响。
至今,画廊已经坚持了十个年头。睢天舒反复强调:“沪申画廊才是外滩三号的灵魂。”没有它,外滩三号仅仅是一家高档餐饮、休闲机构,没有文化,没有灵魂。
外滩三号另一个项目是“三言舍论坛”,不定期邀请各国政要、名人前来做公益演讲。从2006年4月开始,迄今已经坚持了38次演讲,嘉宾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印尼前总统等重磅级人物。
然而睢天舒很困惑:“为什么每次时尚品牌发布,媒体都蜂拥而至,而三言舍的活动,却少有媒体来?它不是茶余饭后的八卦,不是美食美酒的享受,但我希望有这种精神回归。”
作为国际大都市,晚上活动不该除了吃饭就是吃饭
人生进入第二个境界后,睢天舒又回想起丰子恺的这段话。此时,精神追求似乎也不能完全满足了。
在美国读书时,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说: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三者合力,缺一不可。灵光闪过睢天舒的脑海,她想做公益。2013年,“回向基金会”就这样成立了。
之所以叫“回向”,是因为有一年睢天舒去菩提伽耶旅游。虽然当时她并不懂佛教用语,但当地人常说的一个词汇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回向”,简单说,是回馈给大众。用这个名字去注册,她发现几乎没有重名,没有人用过,很容易通过。
“我特别想做基金会,因为基金会不属于个人、没有老板,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睢天舒说,“然而我发现,国人对基金会的理解还有相当的偏差,基金会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有差距。我去寻求合作时,有的人狮子大开口,以为基金会很有钱,你是老板可以付。我反复解释,这里没有老板,基金会也不是我的。简单的概念需要反复科普。”
成功运作商业多年,这位商场上游刃有余的女老板,却在十年后的今天发现:“做一个基金会,比我做十个企业都难。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求过人。很多人不理解、不信任,为什么一定要做公益呢?”
四处碰壁,她感到委屈,甚至悄悄流过眼泪。可从没想过半途而废。
回向基金会的第一个公益项目,是睢天舒热爱的领域:把全球一流的舞者带到上海。那就是2013年首届舞蹈锦标赛暨上海公开赛。
事情源于一篇报道。当时,欧洲华人协会会长在香港报纸上发文称:上海如此名驰全球,西方的国际公开大赛纷纷在上海举行,但偏偏缺少一个目前在世界盛行的文化类“国际拉丁舞、标准舞公开赛”。睢天舒决心为上海填补这项空白,把最好的舞蹈文化带入中国。
申报项目时,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愣住了,感叹说:“这样一个活动,一般需要体制内的机构,20多人做一年。你们就七八个人、这点时间,来得及吗?”
最终,基金会做成功了。3000多名观众,亲眼目睹全球一流的舞蹈大师们的表演。80%世界舞蹈种子选手参与了这项活动。
世界舞蹈理事会主席说:“你们千万要坚持做下去。这次活动办得太好。你们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我至今都不敢相信,我们居然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名工作人员在旁边小声嘀咕。
“有人一听做公益,马上想到扶贫帮困。”睢天舒说,“我也思考过,公益究竟做什么。尤其对上海来说,需要什么。莫斯科每天晚上,都有各种演出活动,芭蕾、交响乐、歌剧不绝于耳。东京、纽约、巴黎这些国际大都市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晚上的娱乐项目,不应该除了吃饭就是吃饭。我希望这座城市每天也有琳琅满目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回向基金会接下来的动作,依然与文化有关。计划是支持一些原创音乐剧、舞台剧,继续用文化来推动这座城市的进步。
上海的气质一是时尚二是讲究 讲究是急不来的
如今,睢天舒发名片,总是不忘带上一张“回向基金会”的名片,可见她对基金会的看中。但是谈及基金会的发展目标,她的回答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家。
“艺术是上天给的,出不来就是出不来。我们能做的,是培养下一代,培养年轻人。基金会的成果也许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我们这一代。”她言下之意,是基金会将会很长寿。“企业可能富不过三代,但我希望基金会能长久地运作下去,为这座城市带来点什么。即使有一天看不到成果,我也感到很满足。”
曾经有一段时间,睢天舒经常与朋友在外滩三号聚会,“吃饭吃得心都空了。”她说,“我问自己,我活着到底在干吗?使劲想啊想,便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
同样的问题,她也曾问过儿子,当时儿子才3岁,干脆地回答:“我的使命就是来玩的。”睢天舒终于想出了自己的答案。是什么呢?她神秘地笑笑:“我自己知道就行,不能告诉你。”唯一能说的是:“我现在能够坦然面对生死。人生大概算是进入丰子恺说的第三个阶段了。”
聊这些看似虚无的话题时,她看起来更像老师。她说,人的价值观很重要、很强大。有些人惧怕死亡,今生便特别执着一些东西,有生之年一切都想抓在手里。这样的价值观,最终会影响一生的行为。她认为,父母能够带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她想起自己最近刚刚看完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感触很深。“为什么人群会这样冷漠?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受过很大的伤害。将心比心,一个人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冷漠。我做公益项目时,就是把它当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也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呵护,基金会的项目才会越做越顺。”
“我并不执着基金会的目标。这辈子我都做不完,所以不着急。”睢天舒保持着淡然。
不少商界人士,会常常询问外滩三号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她的回答依然是:“别着急。”在她看来,上海的气质一是时尚,二是讲究,讲究是急不来的。“如果你不是一个讲究的人,我劝你不要做,因为上海不会为你买单。你可以用最贵的材料,但同时还要非常讲究气氛、细节,这里不能太随意。”
此时窗外,黄浦江的轮船慢慢滑过,外滩的天际线在蓝天下一览无余。
“你看。”睢天舒指着窗外,“每天看着这么美的风景,看着外滩的楼宇一个个重生,亲眼目睹黄浦江的景色越来越美。这里的气场如此强大,心灵也会变得强大。”
本报记者 龚丹韵
蒋迪雯 摄
睢天舒这样对同事说:“一个金融区不可能是黑暗的,金融区里不可能没有现代服务业、没有文化,一位金融家更不可能生活在黑暗里。”于是外滩3号大楼的定位明确了,不是办公场所,而是集商业与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为外滩金融区的夜晚“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