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的路如何越走越宽
2014-08-18 13:37:33
都说味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轻易改变。对于我们这座生活的城市,许多记忆就是随味蕾而生发的,老字号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让这种记忆不仅仅只关乎味觉。
今天走过88周年的新雅粤菜馆,恰好给了我们重新品味一下我们这座城的机会。
文人汇聚的洋派茶室
在生意当中融入文化意味,上海的老字号不少就是借此成功起步的。
1926年8月18日,上海四川北路虬江路口,一座茶室开张,牌匾上写的是“新雅茶室”。仅一开间门面、二层楼建筑,沿马路的底楼经营罐头食品、点心、饮料,二楼经营广式茶市、广式点心。
茶室创建人蔡建卿,系广东南海人,早年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曾在香港和南洋地区经商多年,自成一套生意经。后来在汉口一盐务稽核处任英文秘书、副处长、处长等职。1926年,他初来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当时,四川北路是广东人客商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蔡建卿于是选定于此开设新雅茶室。
新雅茶室座位不多,较之同样是广东茶馆的南京路“冠生园”要小,却被著名文人林微音发现了。当时,这位海派男作家正为《时事新报》副刊写短文,拿到稿费爱坐茶馆,他首先就成为新雅茶室的常客,其原因是这茶室静而明亮、布局又有新意,完全不同于上海的旧式茶馆,颇为“洋派”。举个小例子,茶室的茶具食具相当讲究卫生,店主经常请茶客参观器具的消毒操作过程。
就这样,在林微音的广为揄扬下,新雅茶室吸引到了圈中许多爱坐茶馆的文人,如戴望舒、叶灵凤、邵洵美、刘呐鸥、朱维基、张若谷、黄震遐、傅彦长等,还有袁牧之、艾霞、摄影大师郎静山等,他们都与新雅颇有渊源。这些文化界名人除了饮茶常到这里外,一些小型的宴请活动也常在新雅茶室举行。据说,当年作家们在“新雅”相聚,只要座中有邵洵美,那么所有的茶点费甚至中午便餐等,就统统由他包办付账。而戴望舒与穆时英的胞妹双双陷入爱河时,也曾多次把“新雅”作为两人约会晤面的地点。《鲁迅日记》中则记载了他曾应时任大江书铺总编辑陈望道之邀,与雪峰同往“新雅”赴宴的事情。
就这样,新雅茶室经常出现在文人的文章中,这家广东餐馆便一天天名声大噪起来,蜚声沪上。据记载,1930年,新雅全年营业额达到30万元,利润9000元,均高于同业。这是新雅粤菜馆历史上第一次飞跃。
南京路上一飞冲天
商业嗅觉灵敏,敢于投入敢于创新,这是上海老字号身上的一种特点。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新雅粤菜馆的第二次创业飞跃时期,正充分呈现了这样的行为特征。
1930年代初,上海商业重心已由南市向南京路转移,那时各方富商相继争购南京路宝地,于是,这里地价倍升,商店林立,商业日趋繁荣。蔡建卿考虑到虹口新雅生意虽好,但地区偏北,原地已无发展余地。于是,在1931年设法向地产大王哈同洋行标得了南京路新新公司对面、原市政厅旧址约一亩多土地,自出图样重新建造一座新雅粤菜馆。与此同时,为了筹集资金,又向社会各方集资了15万元作为开设新店的资本,并成立了“新雅粤菜馆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上海著名的摄影大师郎静山也入股,并任该公司董事会董事。
新建的新雅粤菜馆,坐落在南京东路719号,双开间、三层楼房,并连续后进明智里弄内双开间、二层楼住宅两幢。室内装潢十分考究,餐厅布局宽敞合理,柚木地板、进口空调、壁灯、电铃,设施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1932年8月18日开业时,蔡建卿曾邀请上海社会各界的中外名流与新闻记者,参观新雅全店,第二天便对外正式营业。由于当时的新雅粤菜馆为全市设备最好、式样最新、规模最大的第一流广帮菜馆,开业后便赢得社会各方的欢迎,顾客盈门。在沪的许多中外名人,也不断前往该店就餐。
1936年出版的上海《食品大观》在“吃在上海”一节中说:“广东馆的优点,就是菜味丰腴、花式新颖、气派宏盛、设备多考究华美、富丽堂皇……在上海菜馆中,自然可独擅胜场列,能执广帮菜馆牛耳的,当推新雅。”
当年,宋庆龄也曾在新雅宴请过苏联领事馆官员。巴金先生与“新雅”的缘分也不浅。在《巴金萧珊之恋》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请巴老讲讲初识萧珊的情况。巴老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们是1936年第一次见面的。那时,萧珊写信给我,说有些事情要找我谈一谈,约我到新雅饭店见面。怕我不认识,会闹出笑话,便在信里附了张照片给我……”那天上午,巴金先到了“新雅”,他在二楼选了间对着楼梯口的厢房,叫了茶,过了一会儿,照片上的那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梳着童花头的女学生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到了熟人似的走了过去:“李先生,你好早啊!”
“亲民”之路越走越宽
亲民,亦是上海老字号骨子里的品格。也正是亲民的做派,让这些老字号与消费者“鱼水情深”。
立足南京路,新雅成长为上海赫赫有名的大型粤菜馆、餐饮业“龙头”。除了出名的粤菜,新雅的中秋月饼也家喻户晓。最初,新雅月饼只是新雅粤菜馆餐桌上的一道点心,因为太受欢迎,以后慢慢开始在门市部外卖。新雅又高薪聘请了广东遐迩闻名的月饼“泰斗”宋泰来传授月饼制作工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新雅月饼成了新雅粤菜馆的又一块招牌。
随着时代的发展,餐饮市场瞬息万变,进入新世纪,新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老字号”品牌优势、文化优势、技术优势,使品牌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吸引带动有形资产,真正实现品牌的延伸和增值?2003年,在位于松江九亭的高科技园区,新雅投资新建了新雅食品生产基地,新的食品生产基地设有员工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化验中心、销售中心等,该基地的投用对新雅生产能力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使新雅的特色菜肴能走进千家万户,2006年年初,新雅调整发展策略,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推出了以新雅半制成品为主的新品菜肴。“新雅大厨”半成品菜肴是传统特色和现代工艺的融合,秉承了新雅粤菜的精华,产品口味足以与烹饪大师的手艺相媲美,而且食用方便快捷,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理念。在品种上推出了“新雅滑虾仁”、“蚝油牛肉”、“咕咾肉”等一些在沪上家喻户晓的招牌菜、特色菜,并且以海纳百川的创新思路,不断开拓创新,又相继推出了“糟香鱼片”、“京酱鸡柳”、“黑椒牛排”等一批海派菜肴,获得了顾客广泛好评。
今日的新雅粤菜馆已从一家单一化经营的老字号餐馆,发展成为拥有餐饮、食品工业、连锁网点等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在沪上有近100家直营专卖店,500家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近五亿元。新雅月饼、“新雅大厨”半制成品菜肴沪上家喻户晓,新雅半成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最新的消息是,老字号也开“网店”了,老字号开始在电商渠道与老拥趸、新顾客“亲密接触”。
在岁月的冲刷下,有些老字号“沉默”了,有些老字号却越擦越亮,从新雅88年的创业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坚持做精品、坚持走“亲民”路线,老字号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陆绮雯
都说味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轻易改变。对于我们这座生活的城市,许多记忆就是随味蕾而生发的,老字号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让这种记忆不仅仅只关乎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