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公益”引领慈善新潮流

2014-08-20 10:29:57

 解放日报

年轻志愿者组织一场以“关爱自闭症”为主题的街头公益活动。 (资料)

  “上海暖心公益咖啡团队,邀请你‘享咖啡、受公益’。”一家小咖啡馆,在微信上送咖啡外卖、鼓励消费者“随手公益”,还把实体店部分盈利捐给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的公益方式挺新鲜——朋友发来的这个微信公众号,引发记者的兴趣,于是慕名找到这家市中心的“公益咖啡馆”,看看它的发起者是什么样的人。
  这类公益团队的出现,是种新趋势。记者采访发现,它们大多从网络起步,创始人普遍年纪轻轻、低调务实,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细分领域的公益事业。他们参加各种慈善项目,以“随手公益”的形式,则悄悄引领着“慈善潮流”。

  “非主流”终将变“主流”

  自忠路上这家名叫“Penggo”的咖啡店,最多只能容纳10来个客人。23元的美式咖啡、25元的拿铁,价格与大多数咖啡店无异。店里并没有布置一整面爱心墙,也没有要求任何一位客人捐款。来喝咖啡的顾客大多并不知道,慈善才是这里的“主业”。
  正在招呼客人的“85后”上海姑娘Grace  放下手边事,与记者聊天。她是咖啡店的合伙人之一,也是“暖心公益咖啡团队”的一名发起人,和哥哥及另几位朋友共同创办这个项目。
  Grace说,之所以不在实体店里公布慈善信息,是希望来喝咖啡的人不要误会,他们并不是打着慈善的旗号赚钱,而在微信公众号上打公益品牌还同时提供优惠,是想让人们看到一份诚意。
  而这个团队所属的上海“暖心公益”团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志愿者组织。一群年轻人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每两周办一次活动,到上海悦苗残疾人寄养园陪孩子玩、给他们捐衣物,到黄浦区第二福利院看望孤老,还建立上海宝贝之家,无偿为病残孤儿和弃婴提供寄养场所。他们还有另外一些“暖心计划”正在策划中,包括宣传不要堕胎,宣传禁止杀生等等,而“暖心”最终梦想是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建造一所“暖心公益学校”。
  这样的公益团队,现实生活中还属于“非主流”,而在一些以“趣缘”为纽带的网络上,却风生水起。记者在“豆瓣网”、“腾讯公益”上找到许多类似的“小组”,年轻人从开一家咖啡店、书店和奶茶铺起步,或靠着自己的技能和人脉获得善款,用来帮助一些困难群体,成功地把兴趣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
  “非主流终将成为主流。”对于这个群体的兴起,一些慈善界人士深有感触。以前,每当有灾难事故发生,募捐者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并不多,如今这些公益团队变得越来越活跃,不仅捐款捐物,还向官方慈善组织要项目。“以前觉得‘85后’、‘90后’的孩子,尤其是上海孩子,特别自我,不太关心别人,其实不是这样,只是他们需要的慈善方式和传统的不一样。”
  对于志愿者来说,帮助大凉山的孩子是一份承诺和责任。Grace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到贫困地区去寻求‘心理平衡’的,我们想给他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亲眼所见,山里的孩子大多与老人相依为命,父母在城市里打工。他们住着简陋泥房,猪肉在他们眼里是一年才能吃一次的“奢侈品”,每天带到学校的午餐永远是撒了辣粉的玉米棒。

  “转正”历尽艰难

  正如年轻的“暖心公益”团队成为黄浦区公益慈善联合会旗下一支团队,许多“随性而起”的公益团队,大多希望转为正规,发展成民间组织长做下去。
  “正规化”的转变过程并不容易。“找娘家”过程中,属地社团管理部门有时会拒绝这些团队的登记请求,因为觉得他们“不接地气”、和本地居民的需求“没什么关系”。
  “80后”公益人顾霖对此很有感触。他原本也从业余志愿者做起,参加捐款、从事志愿服务“只与梦想有关,不为现实所迫”。后来,他辞了职,和几个志愿者朋友一起成立了“上海敬老助老爱老志愿者联盟”,自己做网页、自己招募志愿者。但他发现,单凭线上牵头很难维持长久稳定的活动,于是一次次向政府部门毛遂自荐,一次次泡在老年活动室和老人聊天,调研需求、写策划书,终于为普陀区长寿社区开设一家“老宝贝俱乐部”,用“公办民营”模式设计出十来个不同的为老服务项目。
  历经艰难的“转正”过程,顾霖找到“落脚点”,每天乐此不疲地与社区老人打交道。他如今常“点拨”满腔热情的年轻公益人:“走到社区里去,用我们的视角,想想有什么可以付出……”
  的确,“年轻人的视角”看到了身边许多新需求:孩子的暑期生活怎样过得更好?居民的环保生活习惯能不能学学老外?居民家里的阳台空间能不能利用起来?……
  热爱环保的“80后”姑娘李冰,有梦想也有执行力。她当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东北虎项目负责人,后来又在华师大图书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建立起环保社团“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李冰并不忌讳谈到自己走进社区的初衷,当时,教居民们种植物可以得到社区里的微薄资金扶持,帮助社团渡过“揭不开锅”的难处。没想到“无心插柳”颇奏效,她和志愿者们到社区里免费分发的有机蔬菜秧苗和种子大受欢迎,许多居民还请她布局“绿色阳台一景”、“屋顶种菜”。后来,他们把主阵地移到社区,每个双休日都在居民小区开设园艺课程,上门布置绿色阳台,还推广一个新项目——用一杯水和一棵植物来增加狭小室内空间里的绿化率。
  找到项目落脚点,自然而然也就跨过了生存门槛。一家名叫“绿梧桐”的公益民间团体关注家庭过期药物回收问题,近千名志愿者敲响居民家门,提醒人们检查家庭药箱、劝阻居民拿过期药低价卖给二道贩子;“弘益公益中心”捕捉社区里孩子们的暑假需求,免费开设的咏春班、跆拳道、突发自救体验、沙画体验等项目,令这支团队在许多社区颇有名气……

  “专业化”道路不好走

  不少公益团队进了社区都不愿意离开。它们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身边挖掘公益需求,通过和居民区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不仅能帮助许多有需要的人,还能承接一些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
  对于这样的趋势,市慈善基金会负责人说:“公益团队的出路是正规化。”和国外公益组织的发展轨迹一样,所有公益团队都开始渐渐细分,通过专业化打造品牌,让团队站稳脚跟。
  但对白手起家的公益社团来说,“专业化”并不容易。创办“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之前,马莉曾是报社记者。“跑突发常常遇到怪事,有的人伤害了别人,有的人伤害了自己,他们身上都有故事。”采访经历让马莉对城市的心理干预系统产生担忧,渐渐萌发出想做心理关怀的念头。而令她行动的契机源于对白血病患儿家庭的了解,许多小患者最不幸的事,是家庭在长期治疗中的崩溃。母亲大多不愿放弃,而父亲却因此崩溃,家庭破裂率很高。
  从为那些不幸的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开始,马莉辞职创设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一开始,她就反其道而行,为志愿者加入设立了很高的门槛:申请加入者,都必须接受累计8小时的培训,而正式成为特定项目组成员后,还要再次进行专业培训。“苛刻”条件下,寻找志愿者并不容易,马莉说,一些工作很忙的企业家、一些捐款人想当志愿者,都被他们挡在门外。“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成就感,或者出钱了事,这种不平等的帮助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如今,马莉和同事们努力为团队寻找了1000多名专业志愿者。
  其实更多公益团队并没有那么“幸运”。找不到专业志愿者,就意味着很难得到资金,很难在专业化道路上前行,更难获得社团部门的认可。许多公益创始人说,他们希望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帮助,输送一些专业培训,开设一些绿色注册和管理通道,让他们发展更顺利。
 
                                                  本报记者 栾吟之 实习生 张兆晴

   

“上海暖心公益咖啡团队,邀请你‘享咖啡、受公益’。”一家小咖啡馆,在微信上送咖啡外卖、鼓励消费者“随手公益”,还把实体店部分盈利捐给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的公益方式挺新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