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文化的外滩故事有了“新角色”
2014-07-28 12:30:43
7月22日,又一个高温日的下午。
7月22日,在上海清算所召开的“金融与文化的外滩故事”圆桌会议现场。
从北京东路2号,上海清算所底楼的大会议室窗口望出去,游览外滩的游客似乎丝毫未减。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屋内则是另一派热闹,金融专家、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及企业家,十多位知名人物济济一堂,共话金融与文化的外滩故事。席间,精彩观点碰撞,整整四个小时,俨然“刹不住车”,我们听到了延续传承的声音,也听到了转型创新的激情。
这一刻,我们真希望时间在关于外滩的对话中凝固。
新的外滩人来了 新的金融人来了
“以前我们门前的这条路比较清静,自从清算所在此成立,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上海清算所董事长许臻对于企业的感情溢于言表,“互联网再伟大,国际金融中心在网络上也是成不了的,金融中心一定要有机构集聚,一定要有金融家集聚,大家面对面讨论交流。
”
许臻
许臻是老外滩人、老金融人,外滩23号曾是他工作的地方,骨子里有着浓郁的“老上海”情结。许臻也是新外滩人、新金融人,一度在北京工作十年,现在重回上海,落户外滩的上海清算所,所做的也是全新的金融业务。谈起清算所选址于此,他认为主要缘于外滩的历史,这里有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有这个地段特有的气质,而且从人文资源角度看,外滩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这不仅仅体现于这个区域的金融氛围,也体现在政府官员身上,这是黄浦江培育出的气质,比如现阶段,黄浦就提出了很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前瞻性思路,包括在学术思想上的前沿意识。
对于外滩这个老金融区域,清算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的确确是一次创新。许臻介绍说,上海清算所是商标名,注册名是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次贷危机时,大家意识到场外市场非常危险,需要监管,而此前美联储对场外市场采取的是不监管的态度。“人民银行于是决定吸取经验教训,做中央对手清算,防范金融风险。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我们的设想其实是全世界第一个,不过成立需要一定时间,2009年3月,第一个宣布成立清算机构的反而是美联储,我们晚了几个月,但也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的全球第二家、亚洲第一家。我们成立后,中国香港,还有新加坡都来学习,回去再设立。如今全球都形成了共识,场外市场一定要有清算所。”
回望走过的历程,许臻毫不讳言,“选择外滩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本来预想要在6年到8年时间里做成的事,在外滩这块热土上用4年半就做成了,今后我们还要走到国际上去。”
同样选择在外滩发展,汇付天下执行副总裁、汇付金融总裁刘钢一开口就以“新外滩人”自称。 “今天分享了各位外滩昨天和今天的故事,而我和汇付要参与的则是外滩的明天。”作为注册在黄浦区的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汇付金融今年10月将迁入位于南外滩的金外滩国际广场。“我们非常开心成为外滩新的一分子。”言辞间,刘钢满是期待,看得见江景的办公室自然是风景独好。
创新与开放,是外滩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中国现代金融的发源地,外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又是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探索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外滩,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公司特别多,能吸引那么多金融从业者的到来,就是因为外滩的魅力。”据透露,汇付天下目前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的领军企业,去年底,交易规模在国内同行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银联和支付宝。
刘钢
在刘钢看来,黄浦区对于新金融的重视和支持和市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前一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召开座谈会,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共同参与了上海新金融如何发展的讨论。“新金融应该成为上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金融在上海、在外滩已经扎根了,未来经济要实现腾飞、实现跨越,新金融毫无疑问将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刘钢坦言,新的东西,就一定会对原有的规则发起挑战,“我不敢谈‘颠覆’这个词,但互联网金融一定可以使传统金融再次腾飞。”
对于互联网的力量,刘钢用汇付天下的例子“现身说法”:“我们的团队不到1000人,但公司目前的交易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型的股份制银行。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确实有一个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的作用。我们从事互联网金融,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金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聚合起民间金融家,共同谱写一个新的金融篇章。”
看来,无论是对上海、对外滩,还是对汇付天下、对刘钢本人,新金融都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兴奋点。
新的故事来了 新的氛围有了
“一个金融区不可能是黑暗的,金融区里不可能没有现代服务业、没有文化,一位金融家更不可能生活在黑暗里。”1996年购买外滩三号时,外滩三号联席主席、上海回向文化基金董事长睢天舒对外滩三号的未来定位是 “转型”,“当时外滩的定位也是金融区,对比纽约、伦敦就会发现,金融区域内的配套服务与文化建设才是它最急需的支撑点,这也是外滩三号从最初的办公场所转型为集商业和服务于一体的设想的初衷。”
睢天舒
正是萌发于这颗种子,有关文化、艺术的新氛围在外滩从星星之火到渐成气候,如今,除了外滩三号里的画廊,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金融博物馆、企业文化厅……艺术元素美丽地点缀在外滩风景线上。
不过,当初的敢为人先并不容易。睢天舒坦言,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才吃了“第一口螃蟹”。光是外滩三号企业商标的注册,就颇费周折。按照规定,路名是不允许被用作企业名称的。但本着传承与推广外滩记忆的精神,最终外滩三号的命名得以批准。如今,很多中山东一路沿线的企业都喜欢冠以外滩几号来作为俗称,这也是外滩三号所发起的一场关于推广城市记忆的方式。现在在北京,也出现了很多以“几号”命名的企业,在睢天舒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也让外滩三号感到非常骄傲。”
对于外滩三号,它绝对不甘于仅仅作为人们下班后的餐饮、购物、休闲场所,止步于吸纳国际品牌、精品美食的入驻。“好的餐馆,贵的奢侈品,哪里都有,但如果没有沪申画廊,这就是一栋没有灵魂的楼。”最为睢天舒津津乐道的就是外滩三号中的沪申画廊,被喻为外滩三号楼的“心脏”。无论立于哪一楼层,画廊都会呈现在视觉之中。
不少商界人士都会询问外滩三号的成功经验来自哪里?睢天舒的答案是“别着急”。外滩三号真的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1996年买下到2004年开张,其间足足筹备了八年。花费八年以求达到时尚与讲究的极致,这或许就是外滩三号讲究的“上海气质”。
事实上,外滩三号至今都是本着打造符合上海气质的理念进行设计规划。在北京出生长大的睢天舒经常会问,上海的气质到底是什么?她现在的理解是,上海的气质一是时尚,二是讲究。“这也是外滩三号秉承的经营理念。”以至于她会对所有认识的人说,“如果你不是一个讲究的人,我劝你不要做,因为上海不会为你买单。你可以用最贵的材料,但同时还要非常讲究气氛、色彩,这里不会像北方那样随意。”2004年,外滩三号邀请了当时20多位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来画廊办展,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早年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人看得懂,在我们看来,那些年轻的艺术家急需帮助,外滩三号为这些年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举捧红了当时的这些艺术家。”
美国《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曾刊文对外滩三号作出评价:“外滩三号是当代中国生活的一个反映。”这让睢天舒也有点诚惶诚恐。而今天,外滩就和她当时预计10年后的情况一样。如果当时不做展览,仅仅将外滩三号对外出租,10年至少可以收益8500万元的租金,但外滩三号还是选择了认认真真做展览,并一直坚持,“这其中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作为中心城区,我们应有中心城区的责任,就像K11举办莫奈展,就是因为在黄浦区的中心地段,参观的人流非常多,这就是中心城区的力量。”
如今的外滩三号在文化上仍保持着自己的坚持:一是对视觉艺术的坚持,通过画廊的方式展现当代艺术作品;二是对表演艺术的坚持,通过现场舞蹈、唱歌等形式呈现表演艺术。“再豪华的房子如果没有艺术品的点缀,也是索然无味。”睢天舒提议,十年来,沪申画廊有许多艺术展品收藏,可以为外滩各家商户提供艺术品租借服务。
还有,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曾经的汇中饭店,谁又能料到今时今日会开出别样的艺术之花呢?
陈素贞
谈起这个项目,斯沃琪集团中国区总裁陈素贞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我们决定将和平饭店南楼打造成一个艺术中心时,就有很多人替我们担心赚不赚钱?我们的答案很简单,做艺术不是为了赚钱。 ”她告诉我们,建设的初衷是希望这个艺术中心的整体氛围能让人更加了解斯沃琪集团,斯沃琪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外滩免费入住三到六个月,离开时他们会留下一份在入住期间创作的绘画、雕刻、室内设计等作品。2011年至今,这栋楼里已经诞生了100多件作品。在陈素贞看来,通过此举,他们不仅是在推广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更是在向全世界推广一个新外滩。
新的内涵在写 新的故事更多
有人说,外滩的美,看你千遍也不厌。这是因为,外滩的美在于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永远有新故事可以讲。
周旭民
而如果要问此时此刻最新的亮点?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旭民告诉我们,是中央商场的改造复原。
周旭民把外滩金融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成立的久事公司对外滩老建筑进行保护,其中外滩三号是外滩老大楼中第一个置换改造的项目,开启了外滩金融文化延伸发展的第一个篇章。
“从2001年开始,经过有关调研,决定撰写外滩改造的第二篇章,以重现老建筑的风貌。”周旭民说,在外滩改造的第二篇章中,除了外滩沿线第一排建筑外,还对外滩背后的许多其他老建筑进行复原。比如:江西中路、北京东路曾是民族金融家的乐园,也是民族银行大楼的发源地,诸如四明银行大楼、盐业银行大楼,等等。现在盐业银行大楼成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办公地点,四明银行大楼现在供一家从事奢侈品网上销售的外资公司办公,而这家企业本身也非常注重文化,还在法国专门拍到了当时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
外滩的每一栋楼都有一个故事,在对老大楼进行改造的同时,外滩也一直坚守保护与传承。
备受瞩目的中央商场项目,就将续写金融和文化的新故事,成为外滩金融文化的第二篇章。根据预计,整个中央商场的修复改造大约到2017年能够在广大市民面前基本呈现样貌。中央商场也就是现在的“外滩中央”,将以文化为底蕴,设有生活体验、各种演出、商业餐饮等各种设施。
除了老大楼的置换和保护之外,外滩的第二篇章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涵,如金外滩国际中心的建设,下一步还有复星的组团式发展等。据悉,现在不少国外知名企业都偏爱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大楼。如何更好谱写外滩改造的第二篇章,周旭民提出三点:一靠政府支持,二需媒体宣传,三要企业运作。“单靠一方都不行,如果三方能够全部呼应起来,那再过100年,当我们再回首外滩的第二篇章,一定会发现比第一篇章更加精彩之处。”
建筑学家阮仪三(中)、知名作家 金宇澄(左)与记者谈笑风生。
当然,要让老大楼焕发新的神采,还得“内外兼修”。正如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所言,建筑是“皮”,建筑里的人和事是“肉”。外滩的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着”的,他们时刻欢迎更多新角色的加入,也期待更多新历史在这里诞生。
本报记者 陆绮雯 许沁 龚丹韵 本报实习生 魏嘉 孙梦文 李显阳 仇学树
蒋迪雯 摄
十多位知名人物济济一堂,共话金融与文化的外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