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发展搭上商圈调整脉搏 从同场竞技开始谋长久之计

2014-06-23 12:35:51

    不可否认的是,此轮老字号回归核心商圈,恰恰搭上了核心商圈深度调整的脉搏。在电商冲击下,原有的传统零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给老字号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不过,这种回归,如何不沦落为商圈发展中的短时“补漏”,而成为长久之计?商业专家认为,老字号的回归只是第一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更需服务和特色的回归。
  不是所有老字号都能回归
  “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能回归淮海路。”淮海商业集团副总经理袁歌平抛出了鲜明的观点。
  作为黄浦区的区属企业,淮海商业一方面是许多老字号的拥有者,一方面又是淮海路上的一位“房东”——在淮海路的商业铺位中,淮海集团占了约1/15左右。
  其最新一次调整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是老大昌、老人和回归淮海路。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一片商铺虽在装修,则已经打上了“珂图美创”的字样。它将带来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品牌游击店”,即设置临时性铺位,供零售商进行短时间展示和销售。
  “在电商和社区商业的冲击下,淮海路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是要以新业态和新消费方式为主。”袁歌平说,“从招商角度看,老字号和新品牌是在同等起跑线上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成长性,是否能符合淮海路的要求。”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也认为,此轮众多老字号回归核心商圈,与企业自身努力不无关系。“这些老字号大多经历了内部改制和市场的洗礼。随着内功的提升和内部机制的调整,它们的市场意识在增长,核心竞争能力也在提升。”
  “事实上,如果老大昌之前没有多家门店经营的经验,它也不可能回到淮海路。”袁歌平坦言,淮海集团手上有一批老字号。但经过多年市场的优胜劣汰,有些品牌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竞争,不得不淡出。相反,有些老字号却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发展中需要扶一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后者就应该得到扶持。而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能力直接到核心商圈经营的老字号,一线商业街的支马路或许是其眼下发展较为合适的区域。
  肩负集聚商圈人气之责
  在此轮的回潮中,吸引人气,成为老字号肩负的一大使命。“虽然利润不及钟表手表,我们吸引人气的能力却比较强。”哈尔滨食品的店员说。
  事实上,缺少有吸引力的休闲餐饮,一直是核心商圈的“心病”。黄浦区商务委主任张杰曾表示,淮海路的调整将依靠特有商业的魅力来吸引消费者。其中,淮海路原先的餐饮业态并不少,但大多以商务餐饮为主。下一步,黄浦区拟从创造需求的角度,进一步提升休闲餐饮的比重。
  老字号们更大的机会,也正是源自核心商圈商业调整的不断深入。汪亮认为,表面上看,核心商圈的结构调整,需要在市场上很有人气的老字号进行“补漏”。但从深层次看,这也是上海对国际化的理解有了螺旋式上升后的结果。
  “以前,国际化就是引入国际上的品牌。也正是这些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上海市场,压缩了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他表示,近年来上海对国际化的理解已从外沿式向内涵式发展。大家日益意识到,越是本土的,越是国际化。“今后的南京路、淮海路,并不是只面对本地顾客,而要面对世界各地的顾客。此时,就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本土品牌。”他举例,伦敦牛津街上70%的品牌都是英国本土品牌,它的国际化水平依旧很高。“这些大背景对老字号而言,就是机会。”
  静安区商务委副主任叶景辉表示,目前核心商圈的发展方向是以消费体验为主。“一项好的消费体验,是要能够体现商品背后的东西,比如文化。”南京西路调整的重点就是营造独特的体验,让消费者能有更多的选择。
  从“补漏”变长久之计?
  在机遇面前,老字号如何从表面上商圈调整的“补漏”之举中站稳脚跟?
  黄浦区商务委有关人士表示,此轮多个老字号的回归,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企业为主导做出的决定。黄浦区在扶持老字号的同时,希望他们能在南京路、淮海路上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最终成功走出去。“最近,老凤祥已成功在纽约开设分店。这就是我们希望老品牌做大的发展方向。”他说。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老字号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服务和特色的回归。”汪亮认为,老字号要在核心商圈内站稳脚跟,不仅只是依靠牌子和政府扶持,而是要依靠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上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品牌荟萃,以本土品牌为主的国际化商圈。
                                                                     陆 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