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激活城市的每个细胞

2014-09-16 11:04:34

  每年金秋,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的一系列活动总能吸引大批人流,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南京路、淮海路、外滩、豫园等区域,更是人们旅游购物休闲的必到之处。在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看来,旅游节、购物节除了为人们带来快乐、拉动经济、提升区域品质外,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还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应,我们对双节的“定位和期待不妨更高一点”。

  节日是一种社会建设

  梁永安认为,旅游节、购物节,究其内容,类似于西方的狂欢类节日。此类节日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是活泼的、有创意的。“过去,我们一到大节日,就是政府出面包办。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节思维有一个先天性缺陷:不亲民。市民缺乏自发性,缺乏参与感。节日的庆祝与市民的感受其实没衔接好。”梁永安说。
  时至今日,“上海两节”已经开始走向市场。有创意的活动策划,比如“淮海路天地时尚月”活动,全由淮海路商圈自主发起,民间协会牵头组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把准了消费者的脉搏。精明的商家们心里有数,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吸引人气。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有几百万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各自的地域文化在此交互。”一个热闹的节日怎样才能体现市民性呢?那就要由不同人群展示自己的文化。比如宁海有十里红妆的传统,来到上海的宁海人,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婚庆传统与两节上的玫瑰婚典进行结合,会产生怎样有趣的效果呢?还比如一些“新上海人”,也可以挖掘自己家乡的习俗文化,向上海市民展示。种种市民自发组织的小活动、小创意,最终汇聚成移民城市的文化图景,这样就会激发所有市民的参与感,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主人,需要为它做点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能小觑“两节”对城市的影响力。尽管它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但“任何一种节日,无论规模大小,它都是一种社会建设。节日,让人们从室内走出来,走向公共空间,群体交流,彼此互动。这就是城市建设重要的一环。”梁永安说。

  制造超常的消费情景

  作为“两节”举办的核心区域,黄浦区今年的办节思路特别强调“商旅文体”四项结合,而不单单是让游客掏钱买东西。
  梁永安说:“从这种思路中,能真切感受到‘两节’想扩大和激活一些东西。”究竟要激活的是什么呢?他列举了自己在日本游学时期的经历。
  日本德岛市的“阿波踊舞蹈”是一项传统民俗,每年8月12日至15日,德岛市会举行闻名全国的传统舞蹈阿波踊节,吸引130多万人前来。男女老幼载歌载舞,尽情狂欢。传说几百年前,德岛城主建城庆功,把米酒赏给老百姓,大家趁酒兴,狂舞终日,促成以后每年8月中旬的德岛夏之祭,全民大跳阿波舞。
  梁永安说,这个舞蹈动作非常简单,女人和男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腿半弯着跳。舞蹈节上,来自日本的各种组织、群体都会派代表团参与表演,比如东京大学代表团、会社企业代表团等。在此期间,一旁的观众也能随之加入舞蹈队伍。大家连续跳几个晚上,通宵达旦。
  这是节日吗?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动作,它为什么能够成为热闹的节日?“因为它的举办方式、参与方式,充分体现了社群之间的融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的交融。它的体验是多维度的。”梁永安说。
  与此类似,上海的“两节”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尽管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节日,照样能吸引大批人流。
  比如说上海书展,年轻人已习惯网购图书,却依然会在书展那一周前去“轧闹猛”。比如上海车展,现在买车去4S店不是很方便吗?但是冲着车展上的新车型、新概念,大家都愿意来此一饱眼福。还比如上海电影节,如今也成为青年举城而出的文化盛典。
  “所以,节日有节日特定的内涵和魅力。尽管在网络冲击下,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变得非常分散。然而聚集在市中心、某些超常的消费情景,还是非常吸引人气。大家愿意出门,未必是冲着人与物的买卖关系,更是冲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南京路上看花车巡游,就是要感受那种热闹的气氛。”

  搞一条城市“暴走线”如何?

  对“两节”的创新发展,梁永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青年是城市消费的主力,“两节”的内容设计,可以有更多符合青年人的活动。
  “城市青年对好的公众活动内心充满热情,怎样激发它呢?比如说,万人奔跑、暴走。如果旅游节搞一个城市暴走路线,会不会吸引大批年轻人?”梁永安说。又比如,韩国有一个二手交换市场很火。城市物质发达,更新换代很快,二手交易的需求与日俱增,推动了二手市场的火爆。购物节里如果安排一个旧物交换的二手市场区域,会不会得到城市年轻人的欢迎?还比如,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绝活。每到“两节”期间,可以进行一次文化资源的动员,基层藏龙卧虎,很多人也愿意表现,可以通过“海选”,选出好活动。
  “城市的创意、资源的更新优化,光靠政府、商家是不够的。需要社会上的热心人,需要市民、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每个角色都不可缺失。”梁永安说,“上海是一个白领集中的城市,是一座现代化发育较好的城市。”这意味着什么呢?城市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学习能力、国际接轨的程度各方面都相对完善,有些闲钱和有些闲暇的人也相对较多,再加上现在年轻人自我呈现的欲望强烈,打造一个有娱乐、消费、休闲氛围的节日,大有可为。“中国人自我呈现的欲望开始变强。但这只是第一阶段,如何让个人的自我呈现变成社区的自我呈现,最终达到城市整体的自我呈现,节庆就是一个良机。”
  今天,人们的文化意识、法治意识、生活情趣,与过去已经截然不同。而这些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需求,本来就需要通过节庆,进行自我表达、能量释放。市民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节庆,让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激活。它能积累现代城市的治理经验、也能培养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次节庆都是城市发展的一次良机。我们对‘两节’的定位和期待,不妨更高一点。”
 
                                                               本报记者 龚丹韵

  

解放日报19

梁永安

解放日报20

    巴西ALLARTSHOW百艺桑巴歌舞团在旅游节上激情表演。

      解放日报21

南京路、淮海路充满节日气氛         郭长耀 摄

每年金秋,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的一系列活动总能吸引大批人流,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南京路、淮海路、外滩、豫园等区域,更是人们旅游购物休闲的必到之处。在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看来,旅游节、购物节除了为人们带来快乐、拉动经济、提升区域品质外,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还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应,我们对双节的“定位和期待不妨更高一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