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成“风雨楼”
2014-09-26 13:00:00
说起上海老城厢园林建筑,首先想到的是豫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离豫园不到2公里的一片低矮的老房子中,隐藏着与豫园历史同样悠久的一栋清朝私家住宅——书隐楼。
近日,摄影师周全拍摄的一组书隐楼照片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照片中,这栋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风雨飘零之感。
这个被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视作“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缘何会成为“风雨楼”呢?书隐楼保护困境的背后,又有哪些现实的困难?
摄影师惋惜:记录下残缺的世外桃源
周全是一名“90后”自由摄影师,从小在上海的老弄堂长大,有着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相约去拍摄一些老建筑,朋友喜欢拍摄老弄堂,我比较喜欢拍摄老城厢的变迁。”
他听说黄浦区天灯弄附近有座老宅书隐楼,就去一探究竟。不巧的是,他去的当天,屋主并不在家。此后两周时间内,周全接连拜访了3次,都吃了闭门羹。
9月21日下午,周全再次来到了书隐楼。这次,他运气不错。屋主郭阿姨刚好有朋友来访,得知周全的来意后,允许他进入参观、拍摄。
“我当时就被这个宅子迷住了。”站在偌大的天井中,环绕着他的是四面高达12米的围墙。有别于一般江南别院的小楼。书隐楼有两层,曲径通幽。
“尽管很破旧,但随地堆放的石材、拆卸下来的木板都透露出一股历史的味道。”周全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
随着参观的深入,周全的情绪从最初的赞叹转化成了惋惜。“二楼基本损坏,还有一处厢房塌了。为什么这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能好好保护起来?
周全希望这些照片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快能将书隐楼保护、修缮起来,这是一处残缺的世外桃源。”
记者探访:正厅破败难辨旧时繁华
绕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弄,拐了七八个弯,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座藏在闹市中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从天灯弄的大门望去,棕色的大门和附近老宅没什么区别,只有门口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彰彰显它的特殊地位。
书隐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副总编修、与纪晓岚齐名的榜眼沈初所建,光绪七年(1881年),由商贾郭家(注: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此后一直为郭氏私宅,至今已经六代。解放后一度改为工厂,改革开放初,书隐楼重归郭家。
郭阿姨给记者开了门。她今年60多岁,是上任屋主郭俊伦先生的女儿。
踏入书隐楼,木门后的老宅破旧程度更甚照片。走道上,原本的六角古井已被封闭,船舫、花厅也都面目全非。正厅内部用大腿粗的柱子撑着,防止其坍塌。
“2002年的时候,台风登陆上海,西厢房就倒塌了。”郭阿姨说,与西厢房连着的女眷楼和专供家族女性看戏的戏台也受到牵连,有倾倒之虞,相连的风火墙呈现S 形,摇摇欲坠,“后来文物部门来做了加固,正厅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不过,精美的雕刻,依稀可见往日的风采。“你仔细看,每个圆圈里面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郭阿姨指着看似普通的木雕大门说,“这都是纯手工雕刻的,所有接缝处都是木制。不过很多都因为年久、泡水都烂光了。”
最具特色的是书隐楼门楼砖雕,门坊上刻着“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两侧分别是“穆王朝见西王母”图、“老子骑牛出函谷关”图景。楼门东西两侧厅墙上,各有一块镂空立体雕刻的砖雕屏风。“东侧是福禄寿三星祝寿,西侧则是八仙游山图。”郭阿姨说,砖雕难度远比石雕大得多。
“十多年前,二楼楼板就烂掉了,我走着走着,突然楼板穿了,我一下子掉到了一楼。”郭阿姨指着地上一块开裂的地砖说,“这就是那时候被我坐裂的。”
记者离开时,郭阿姨抱起那只一直盯着水缸内红鲤鱼的母猫,坐在了原本是花园的天井里。闲暇时,她和朋友会在这里切磋球艺。“12米的围墙一砌,一点风都没,打羽毛球再合适不过。”在一旁厅堂的木桌上,放着积满灰的第一代老式电视机和一副半旧不新的羽毛球拍。
晨报记者 王亦菲 实习生 王珍妮
近日,摄影师周全拍摄的一组书隐楼照片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照片中,这栋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风雨飘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