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隐楼何以落魄到如此境地?

2014-09-26 13:04:47

 产权复杂:归属20余人,郭家曾开价2亿

新闻晨报2

书隐楼内,只见这座蕴含上海历史的老屋已破旧不堪,楼内木雕、石雕装饰却依然精美。正厅被文物保护部门用柱子撑着,防止其坍塌。 

  “每年都会出资几十万元对书隐楼进行修补,比如除杂草,台风季节还有专门施工队去加固横梁等。但比起彻底修缮需要的上千万资金,这笔费用根本抵挡不住书隐楼的日渐破落。”市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实际上相关部门曾多次想购买书隐楼,提出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方式,使书隐楼产权归国家,由国家出资维护。但因书隐楼产权人分散,且大多在国外,家族成员又有意见分歧,加之对出售价格估价不一致等因素,出售方案始终未能通过。
  郭俊伦去世后,他的子女分为6房,陆续移居海外。现在书隐楼内仅有郭阿姨一人居住。第三代家族成员多达数十人,都在国外,联系不便,令书隐楼产权问题愈来愈复杂。
  “我只是二十多分之一的屋主,不能做决定。”郭阿姨坦承。据悉,2012年底,曾有一家民企联系郭家开出1.2亿元收购价格,但被拒绝。郭家喊出的收购价格也从3000万元跳到2亿元。
 
  文物部门:若没每年小修小补,更加破败
 
  “书隐楼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毕竟这种楼在上海是独一无二。但是资金动辄就需上千万元,上海一年的文物补贴也就这么多,不可能全部都拿去修这个楼。中国传统的民居都是木质的,损耗确实厉害。如果不是政府这些年不断小修小补,可能更加破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说。
  那为何不能由政府全额出资修缮呢?
  “政府出资维修,而房屋产权仍属于个人,也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书隐楼产权不属国家,如此大的支出,为修一栋私人住宅,立项时就难以通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产权人无力承担,政府也会给予一定帮助,但并不是全部。
  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看来,书隐楼的文物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它里面的雕花,花色都十分精美,可惜很多都已经破坏了,“重要历史建筑不应受到产权局限,必要时可通过腾迁置换或将一定年限的使用权拍卖,筹集的资金可解决征收补偿费用。国外就规定,房子需要修缮而屋主又不修,政府就强制修,然后从屋主银行账上扣款,当然政府也会提供很大的补助。”
  那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证实,国外确实有类似规定,个人出资维修后,政府会在个人税收等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房子可能会被拍卖,但目前国内尚无此规定。 
                                                晨报记者 肖允 实习生 朱诗尧

“书隐楼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毕竟这种楼在上海是独一无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