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司生意经申请档案文献遗产
2014-10-09 12:27:35
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当年几乎是家喻户晓。自1917年起的近20年中,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陆续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路上登台亮相,彻底打破了外商百货公司垄断地位,联袂开创了上海近现代百货业发展的新纪元。
曾几何时,“四大公司”如同上海的脸面一般,成为引领这座城市摩登生活的风向标,改变了上海人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以至于长久以来,后人津津乐道于它们所缔造的商业传奇。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档案馆了解到,该馆搜集的“四大公司”珍贵档案,正在申请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从这些解密文件中可以看出,虽然商场上彼此是对手,但是“四大公司”并不以价格战对垒,相反它们彼此“别苗头”依靠的是超越时代的经营理念,以及处处以顾客为本的思想。创新,可谓处处体现在“四大公司”的生意经中。
“定地盘”凸显沪商智慧
南京路自东向西长逾3里,是那时上海最重要的干道,本地人惯以“大马路”称之,那么在这一偌大的商业街区内,哪里是设店的最佳位置?
按照当时人们的常识,店铺应该开设在外滩附近,因为外滩一侧当时分布着外商开设的福利、惠罗等大型百货公司,显然是“黄金位置”。
不过,“四大公司”无一例外没有选择这个黄金地段。为何?其中就凸显出这些创始人超越常人的智慧。
先施公司当时的老板马应彪把整条南京路来回兜了个遍,最后定址于南京路浙江路口。对于这一决定,他的手下面面相觑,觉得不太靠谱。马应彪笑着解释,虽说此处市面不及外滩那头繁盛,但根据先前的调查,地价却便宜不少;再者,从此地乘坐电车还可通达北火车站,今后足以保证华界的客流源源不断。
郭氏兄弟创立的永安,则更有些戏剧性。他们同样相中了南京路浙江路附近的地块。可究竟是开在南京路北侧、和先施比肩而立,还是设于南边,跟先施来个“门当户对”呢?据说,兄弟俩为此一直举棋不定,后来还是郭乐想出了取豆数人的点子,雇来两名伙计分别站在南京路接近浙江路的南北两端。此二人各背两只布袋,一只鼓鼓囊囊地装满豆子,另一个则是瘪的。只要身边有一位路人经过,他们就往空口袋里掷入一颗豆子。经过连续数天反复测算,郭氏兄弟发现南京路南侧人流多于北边。两人立刻拍板:永安公司就造在先施公司的马路对面。
“康克令小姐”PK女营业员
与如今各大商场大打“价格战”不同的是,“四大公司”从来不以价格高低来吸引顾客,而以理念取胜。先施公司甚至明确表示,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所谓“不二价”即是指商品明码标价,谢绝顾客讨价还价。
百货商店聘用女营业员,先施公司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数,女子理当在家相夫教子,不可在外抛头露面,待字闺中者更应深居简出。然而,马应彪对此不以为然,并提出招聘女营业员的想法。
可招募启事贴出去一月有余,无人上门应聘。就在马应彪正想“打退堂鼓”之时,他的妻子霍庆棠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霍的两个小姑也挺身而出,跟嫂子一同立柜台。这下,“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不啻为一个炸雷震动申城。好奇者接连前去围观,守旧者则斥之为伤风败俗,先施面临着巨大舆论压力。谙熟经商之道的马应彪随之调整策略。起先,他让夫人等隔三岔五地出现在柜面,慢慢再改为一两天上次班。通过循序渐进,市民逐步适应了这一新潮的售货方式。加上,霍庆棠仪态端庄、口齿伶俐,深得顾客青睐。曾经横遭非议的女营业员竟成了先施公司的活广告。
同施“美人计”的,还有永安公司。上世纪30年代申城最畅销的金笔,是由永安公司独家代理的康克令牌。若问此中缘由,全赖“康克令小姐”的功劳。
永安公司之所以要买断康克令金笔的代理权,图的是利润丰厚。然而,面对如此陌生的牌子,上海消费者能买账吗?永安高层想到一招妙棋:招聘年轻貌美、端庄秀丽又略懂英文的上海小姐站柜台,推销康克令金笔。此举果然奏效,很多男性顾客趋之若鹜,购笔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能借机与温柔淑静的女营业员搭讪几句。不出数日,“康克令小姐”的雅号便名闻海上,就连不少文人雅士亦纷纷慕名前往一睹芳容。
不仅如此,永安、先施把游乐场率先搬到了楼顶,号称屋顶花园。它们地处闹市中心,交通便捷,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上海滩尽收眼底。懂得生意经的公司掌门人,在楼顶开辟露天游戏场,招揽游客,生意很是兴隆。
“玻璃电台”对阵自动扶梯
在“四大公司”里,新新、大新进入上海市场的年份大大晚于先施和永安,但努力求新求变,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新新公司在开业之初也模仿在屋顶花园开设游乐场,但创始人刘锡基总认为此一做法缺乏新意。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忽然眼前一亮,“用电台来做广告宣传不是蛮好嘛?”的确,无线广播对于192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新鲜事。1923年1月,也就是新新公司开张前3年,中国境内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俗称“奥斯邦电台”)才在上海开播,此后上海虽接连出现的数家电台均为外资背景,华商在这一领域还完全是空白。
刘锡基曾经听过外商电台的广播,其内容除去新闻、音乐等节目外,商业广告占到相当比例。
“既然洋人可以自办电台,为啥我们不行?”
1927年3月18日,从新新公司6楼传出了悦耳的乐声,上海的广播听众首次收听到新新广播电台的节目。也许连刘锡基自己也未曾料到,新新电台刚刚诞生就一举创造了两项第一:上海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民营电台。
而且,刘锡基把新新电台的播音室改建为全透明的,四周用玻璃隔断,播音设备也全部从美国引进。如此一来,原先神秘的播音过程便可一览无余,播音者的“庐山真面目”亦能看得清清楚楚。随即,去新新公司看“玻璃电台”成了风靡一时的时尚新宠,营业额也藉此步步攀升。
大新公司是“四大公司”中创立最晚的一家,它又有何妙策招徕顾客呢?答案很简单:一部美国进口的奥的斯自动扶梯。那玩意在今人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搁在那个年月可是稀罕之物。
曾于大新公司开张前夕前往试乘的《申报》记者就做出如下结论:“的确叫人感觉便利、新奇。预料开幕的一天,一定有很多的人好奇的去试乘。”果不其然,在1936年1月10日大新公司首度开门迎客的当天,广大市民扶老携幼兴冲冲地赶来,有的甚至全家出动。大伙不为别的,就是冲着上海第一部自动扶梯而去。由于人如潮涌,公司方面只得临时卖起门票,4角钱可以上下乘坐一回,乘完电梯后,凭票在商场里购物还能现场抵扣。这部奥的斯扶梯每小时可供4000人上下,以一天营业12个小时计算,开幕那天估计有4.8万人来到大新公司。自动扶梯无形之中成了最好的广告,大新公司由此生意兴隆。
顾客永远是第一
无论是怎样的创新,最终目标就是顾客。“顾客第一”的思想,在四大公司里可谓根深蒂固,顾客进入百货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有一条霓虹灯做的英文标语:Customersarealwaysright(顾客永远是对的)。
当时热水袋是一种医疗用具,一位女顾客来永安时提出可否帮她改制一下,以便随身携带取暖,公司立即看到其中的商机,专门去美国定制了一批为妇女日常取暖用的热水袋。为了满足部分阔太太喜好洋货名牌的心态,公司并在美国注册了商标,并在报纸上做广告,结果销路极好。
四大百货公司接待顾客的规章零零总总,后人得以记录的约有21条“军规”,这其中便有:在圣诞节前后各一个月期间,特别备有白色加印五彩花纹的包货纸和五彩丝带,用以包扎售出的商品,不另收费;顾客遇现钞买卖不够时,代客往银行提取现款或兑换外币;代客送货,甚至免费搭送非本公司货品。这些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对现今的百货商业仍颇具借鉴价值。
自1917年起的近20年中,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陆续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路上登台亮相,彻底打破了外商百货公司垄断地位,联袂开创了上海近现代百货业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