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没有围墙的艺术殿堂

2014-10-20 15:34:30

解放日报-2

  新年倒计时外滩灯光秀                   邵剑平 摄 

解放日报3

雕塑展让市民和游客放慢脚步驻足欣赏           蒋迪雯 摄

解放日报-4

蔡国强烟火展

 

  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17日拉开帷幕,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上的“天天演”成为市民参与艺术节最便捷的方式,踢踏舞、民族歌舞、摇滚京剧、爵士乐、杂技、戏曲……在步行街上走走,你就能与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高水准演出不期而遇。
  事实上,在如今的上海,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内,这样在户外公共空间进行的文化艺术活动越来越普遍。草坪音乐会、实景话剧、户外雕塑展、广场大型多媒体影像表演……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可以和公共空间找到最合适的搭配,市民也日益接受并喜欢这样与艺术打交道,并非要“大动干戈”,而是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看来,这都能被归入大型景观艺术的范畴,公共空间的艺术活动是一种趋势,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比如说,一艘来自蔡国强家乡福建的木船载着99只仿真动物,成为装置作品《九级浪》,今年7月,《九级浪》沿黄浦江航行,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外码头。这一艺术事件,揭开了“蔡国强:九级浪”展览的序幕,堪称前所未见,《九级浪》 表达的是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对城市的思考,如果在局促的室内空间未必不能演绎一种开场,但效果肯定不及在浦江上的震撼、直观。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呈现的创新方式。滕俊杰认为,创新包含多个层次,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以及场地创新等等,如何选择到独一无二的场地是创意能力的体现,往往场地选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前几天,大剧院正在排练原创歌剧《一江春水》,98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也在现场指导,见到滕俊杰时,周小燕教授又忆起了1995年夏天那场在八达岭长城上举行的抗战胜利50周年大型演出。作为这台节目的总导演,滕俊杰告诉记者,那是八达岭长城上第一次进行向世界直播的大型电视节目,“场地定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铜墙铁壁的寓意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记得那次演出大气磅礴,在视觉、听觉上形成了巨大的震撼力。”周小燕也是感慨万千,1938年,她在武汉街头首唱《长城谣》参与抗日救亡,几十年后,在长城上再唱此曲,往事在心中涌动,唱到动情之处,她抑制不住热泪纵横,若不是在这样的空间里,内心的震撼不会如此强烈。
  再说到刚刚在南京路上上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剧在剧场里演了很多年,而场景第一次搬到了当年事件发生地的南京路上,一定会生发出诸多感慨。滕俊杰用两句话来表达这部剧走上南京路的意义——还原一段往事:以旷世之举奠定了今日繁华的根基; 表达一片初心:以当代手笔实现超越过往的致敬。在他看来,这个超越,就是在大胆、认真的创意下,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们在南京路现场演绎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在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传播以及艺术表达方面,都可圈可点,是一部有态度、有质量、独创性的作品。
  公共空间也是文化艺术亲近市民的一种有效可能。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往往是以开放式、公益性、免费的方式呈现,这一份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让市民更容易接近、更容易融入。上海音乐厅旁边的草坪音乐会,就深受市民喜爱,他们可以扶老携幼一起来听交响乐,可以站着、也可以席地而坐,还可以边用餐边看表演,这份怡然自得是室内演出给不了的,而且在自然的环境下,人们还会收获一份豁然开朗的心境。“这体现了后工业时代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在都市和自然的双重环境中完成别样的文化传递,也会从一个侧面激活艺术作品。”滕俊杰说,在欧美国家,类似草坪音乐会这种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也非常普遍,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格,甚至是一种带有文化特质的都市生活方式。
  在滕俊杰的眼中,这也是对艺术本源的追溯或者说回归。时光倒流,音乐、舞蹈、绘画……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在大自然中诞生的,人们在天地间自由表达,而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艺术才被搬进了舞台上、剧场里。如今,我们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寻找艺术源头的感觉,或许音效不如剧场里那么干净纯粹,但那不正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吗?
  除了亲近市民、亲近大自然,公共空间带给艺术活动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公共空间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许多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场地提供的概念,由于空间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使得它能为艺术呈现提供灵感、提升质感。南京路、外滩、延中绿地、新天地这样的地方本身就有隽永的故事,有自成一派的视觉构成,艺术活动会因为它们而加分。”滕俊杰对1994年初春时节的一桩事情记忆犹新,那是他拍摄艺术歌曲《春之声》之前,一直在冥思苦想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表现?他大胆地设想在黄浦江中用一个浮动舞台,以浦江两岸作为背景。就这样,外滩江面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舞台,在大型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歌唱家黄英的歌声唱出了上海新一轮春天的到来。这个案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艺术活动对公共空间文化价值的挖掘也是其成为经典案例的有机组成。“外滩新年倒计时灯光秀也是最好的例子,选择海关钟楼和浦发银行大厦作为‘舞台’,这个活动就成功了一半,这是其他任何地点不能替代的。”
  是的,就是这样一场场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文化活动,让这些静止的建筑物、绿色的空间“活”了起来,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对此,滕俊杰有着艺术家特有的表达——有呼吸感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活动,能让快节奏高压下的都市人,找到期盼的温馨、闲情逸致……
  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呈现还有许多文章要做。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文化是迈向魅力之城的必由之路。“它不是百米赛跑,而是必须持之以恒的一场马拉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开创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氛围的新局面,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
  文化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需求,没有围墙的艺术大赏,让更多市民参与、互动,这个城市才有生机,才有远方。
  来吧,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带上家人,去公共空间参与一场文化活动吧,你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城市家园的温度。 
 
                                                             本报记者 陆绮雯
 
  
       

 

事实上,在如今的上海,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内,这样在户外公共空间进行的文化艺术活动越来越普遍。草坪音乐会、实景话剧、户外雕塑展、广场大型多媒体影像表演……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可以和公共空间找到最合适的搭配,市民也日益接受并喜欢这样与艺术打交道,并非要“大动干戈”,而是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