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演出融入城市景观 双赢考验城市管理智慧

2014-10-20 15:56:08

青年报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赚足人气。    青年报记者 马骏 实习生 邱悦橙 摄

 
    本报讯 在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已经融为景观,去旅游时,看景也是看剧;在《印象刘三姐》之后,印象系列成了诸多山水名胜地的常年驻演节目,人文和自然水乳交融。拥有国际艺术节的上海,终于也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把城市景观和艺术嫁接,让它们成为彼此的背景。这样的努力效果如何?前景是否看好?实际操作又有什么瓶颈?青年报记者近日也进行了调查采访。
 
    人在戏中亦在景中
 
    上周六,早上8点45,熟悉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却突然有了点异样:永安百货的门窗上,插了众多老字号的彩旗招牌,一群穿着上世纪40年代解放军军装的士兵,跑着步从商场门口经过。而旁边,早到的游人、锻炼的市民,却又仍跟往常一般。
    下午5点半开始,上戏标志性的红楼门口大草坪上,一场精彩的3D建筑投影,成了青年创作歌手常石磊概念演唱会的灯光秀,而此前,民族舞蹈早已热闹地聚集起了足够的人气。
    晚上6点半,北外滩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上,东方歌舞团曼妙的舞姿艺术,跟外滩、陆家嘴的辉煌灯火,呈三足鼎立之势,引江中游轮上的客人们,纷纷来到甲板边拍照。
    这个周末,上海各处标志性城市景观带,几乎都跟以往有点不一样。南京路上的,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天天演板块的节目《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由陈蓉、曹可凡等众多SMG主持人参演的老戏,没有习惯性地走上世纪广场的天天演舞台,而是选择在了永安百货和它附近的街道上“实景演出”;上戏大草坪上的,是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的开幕演出;而北外滩的,则是今年艺术节新设的“艺术天空”板块的重头戏之一、东方歌舞团的《中国的脚步》。
    这些演出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感特别强,游客或者市民来看戏时,人在戏中,也在景中,艺术和景观水乳交融。
 
    艺术溢出,城市和艺术双赢
 
    “其实,当年我去见导演时,我就提出,能否把戏真的放在南京路上演,因为它本来就讲的南京路上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主持人版的策划人陈蓉告诉记者,“那样就不仅仅是演出、不仅仅是文化事件了,它还能做成景观戏剧、环境戏剧。”
    而在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看来,把原本在剧场演出的节目推到户外甚至景观地带,“能体现出国际艺术节的‘溢出效应’,此举也凸显了艺术节拓展演出空间,提升户外演出品质,惠及民众共享文化成果。它一方面打破了剧场的围墙,使更多市民受惠,让国际艺术节的影响力逐年提升,一方面也让艺术‘风景’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使参与者看到不一样的艺术美景。”
 
    需更多协调避免多占公共资源
 
    然而,对未来城市景观和艺术更多的结合,不少参与者和专家也认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尽量做到加分而不扰民,避免过多占用公共资源”。
    记者了解到,在各景观地的演出,背后都有各区政府的大力协调,像南京路上的演出,一位参演者也告诉记者,永安百货是凌晨就开放给他们使用的,而门口的道路也临时采取了部分管制措施。而在疏导时,有市民成了群众演员,更多的人被引导到世纪广场上,从大屏幕上看隔壁正在演出的节目。
    为了避免扰民,演出也是在十点前就结束了,以便商户正常开门营业,道路正常恢复交通。而接下来,上海城市音乐草坪广场、陆家嘴中心绿地、襄阳公园、鲁迅公园都将有演出,这在给市民游客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必将频繁考验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在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已经融为景观,去旅游时,看景也是看剧;在《印象刘三姐》之后,印象系列成了诸多山水名胜地的常年驻演节目,人文和自然水乳交融。拥有国际艺术节的上海,终于也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把城市景观和艺术嫁接,让它们成为彼此的背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