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一道“门”,记得打开一扇“窗”
2014-08-06 09:22:21
尽管市、区各级积极介入,均乐小区装管道燃气的“门”仍然关上了,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尾—— 关上一道“门”,记得打开一扇“窗”
延中绿地正北面的均乐居民区,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以2-5层老式里弄建筑为主,每天都会出现两大“奇景”:因为没有公用厨房、管道燃气,每到傍晚,楼梯转角、楼道内无数个液化气钢瓶启用,缭绕的烟雾环裹着呛鼻的调料味;晚饭后,一栋楼内上下楼的居民吆喝声四起:“王家开电视了”、“李家开空调了”、“张家开电热水器了”……为的是错峰使用,避免跳闸。
安心用气、用电,是均乐居民区最现实的需求。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党工委启动“零距离服务机制”,协同市、区各级各方力量攻克难题;同时,不断让居民第一时间了解“进展到了哪一步”、“哪些部门参与努力”、“骨头难啃在哪里”。
两个心愿,目前有了不同结果:电力设施扩容改造将于近期全部完成;但管道燃气受限于条件和安全因素仍然只能搁置。居民尽管失望,但都理性表示“能接受”。
依法治理的大背景下,民生工作会面临越来越多不得不“关门”的难题。南东社区党工委书记余海虹感触颇深:“这要求我们带着感情办实事——关上‘门’的同时,努力为群众开一扇‘窗’。”
“关门”:燃气管道依法无法铺设
均乐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瞿美华在均乐长大。“从前家家户户用煤炉,后来进步了,有液化气钢瓶了,但均乐也就此原地踏步了二三十年。”均乐住着很多老年人,使用液化气钢瓶实在不便,“一碗馄饨下到一半,火灭了,只能挪到别家的灶头上,这是常有的事。”
去年底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市、区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座谈会上,瞿美华把安装管道煤气这道难题摊了出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当场表示把这道难题“领回去好好研究”。
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海同的协调下,街道积极搭建协商平台,区建交委、区消防支队、黄浦置地集团等部门召开多次协调会,市燃气集团也进入均乐调研。区建交委还专门提请市建交委进行安装技术论证和安全标准论证。
眼见小区里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指指点点、量量画画,居民们无不欢欣鼓舞:“这钢瓶和几年前的马桶一样,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但现实与愿望总有差距:经过长时间的可行性分析论证,最终的结论仍然是“无法安装”。原来,均乐居民区892户中有公用厨房、符合安装条件的只有12处54户;安装需要明管架空,明管需经其他居民房屋地下,存在安全隐患,而消防法规明确规定,居住建筑楼梯间不应铺设可燃气体管道。
“开窗”:改造电路缓解困境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如何让居民接受这一结果。
社区党工委在第一时间牵头区建交委、消防支队等部门召开居民代表沟通会,用一个下午时间与近20位居民骨干、楼组长沟通。一开始,听到“无法安装”的“宣判”,居民们脸色都很难看。几家单位相关领导以直白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难点困境,并对居民的询问耐心作出回应。
渐渐地,居民们的情绪平缓了,他们说:“有点失望,但政府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给出的解释我们也能接受。”
装管道燃气的这道“门”算是彻底关上了,但这却不是故事的结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均乐居民区的难题继续由各方接力。在市、区人大代表及街道的协调下,各方正努力为均乐“打开一扇窗”,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一方面,燃气公司深入小区,为居民免费做液化气钢瓶安检并提出安全使用建议;另一方面,在各级部门关注下,均乐的电路改造平稳推进。
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实地查看发现,均乐的用电线路普遍老化,且多数是“一拖几”的总分电表设置,容量只有10安倍,根本无法承载那么多大小家用电器。之后,一份针对“跳闸”的精细化改造方案摆在了居民面前。
经居民同意,改造迅速启动。供电公司派出两路人马:一路对不同居民楼的电表,分别采用户外集中安装和底楼公共部位户内安装两种方式进行位置外移和调整;另一路,对居民家庭的进户线进行更换,电线容量从原先的10安倍扩大到40安倍,同时对社区变电站进行扩容改造。
得益于电路改造,部分居民舍弃液化气钢瓶,用上了电磁炉。
本报记者 顾一琼
尽管市、区各级积极介入,均乐小区装管道燃气的“门”仍然关上了,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尾—— 关上一道“门”,记得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