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运动会
2014-11-04 10:21:58



弄堂运动会里的项目丰富有趣 邵剑平 摄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与千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弄堂游戏,更是给上海人留下深刻记忆。玻璃弹子相撞出清脆声,跳皮筋的姑娘发出欢笑声,空竹翻飞甩出轰鸣声……这些音响,至今仍萦绕在许多上海人的心头。而如今在黄浦区日益普及的弄堂运动会,让人回到了过往,那些小时候的弄堂场景得以再现。 “新上海人”爱上石库门游戏 10月25日一早,过了霜降天的上海,气候依旧温和适宜。8时许,当我们踏进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时,立刻就被热闹的气氛所感染,这里正在举办承兴居委会第27届弄堂运动会暨黄浦区百条弄堂运动会开幕式。 跳绳、运乒乓球、投标子……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体育项目就在这方寸之地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一根绳子、几个乒乓球、一个靶子……只需简单的道具,就生成了一项有趣的运动。运动会,不一定非得在体育场、体育馆里才能搞,弄堂里、家门口,不也能让老老少少动起来吗? 记者在现场看到,运动会的不少项目是特意为三代同堂的家庭设置的,需要三代人集体协作。比如有个项目是老年人拉着绳子走一段路,然后中年人拎一桶水跑一段路,最后是小朋友运球到箩筐位置并将球放入筐内。全家一起来,比的是速度,更是配合,激烈的竞技之外,浓浓的亲情也在弄堂里弥漫开来。对于参赛者来说,上场就是胜利,最终的名次反而没那么重要。让更多老百姓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有益身心,这不就是群众体育的初衷吗? 这次运动会吸引了社区内外近600人参与,都是自发报名,最大的参与者90几岁,最小的不过2岁。除了这里的常住居民,那些已经走出石库门在其他区域购置了新房的“老上海”,也愿意回到这里参加弄堂活动,体味那一份邻里间浓浓的人情。弄堂运动会也吸引了许多刚刚走入弄堂的“新上海人”,有的来自其他省市,有的来自其他国家,他们对弄堂游戏的喜爱一点不逊于本地人。不分年龄、无关地域,大家都能在弄堂运动会中找到可以发挥的项目,比如,“走木桥”这个项目就是为蹒跚学步的孩子准备的,而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黑皮肤的非洲朋友空竹抖得比好多国人都棒。 小小的弄堂,也可以成为民间外交的大舞台。今年的弄堂运动会还是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的一部分,以此为契机,让来自各个大洲的朋友们在体育的名义下集结,既增进了友谊、促进和谐,又共享了快乐。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崔秉文说,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上海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来,同时把优秀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使外国朋友能够深入而生动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弄堂居民的情感纵贯线 说起弄堂运动会的由来,可有一段历史了。 承兴居委书记陈伟芬告诉记者,弄堂运动会最早发端于居民自发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活动,由石库门游戏演变而来。自承兴居委会1988年举办第一届弄堂运动会以来,至今已走过了27个年头,现在已经在黄浦区内的众多弄堂得到普及。“今年的弄堂运动会,比往年更热闹。”陈伟芬说,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感受,好多居民都这么说。 最早的几届运动会并没有这么多人参与,全靠群众自发组织一些项目。此后,运动会规模逐步扩展,报名参赛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有意思的是,如今运动会的项目数量与运动会的届别对应一致,伴随着运动会的逐年开展,每年的运动项目就会增加一个。陈伟芬说,今年是第27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是27个,较之第26届,增加了“彩带飞舞”这个比赛项目。而到了明年的第28届运动会,项目就会增至28个,越办越有活力。弄堂里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都是大家集思广益想出来的,在举办运动会的时候,每条弄堂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项目,体现了民主参与。 20多年来,承兴弄堂运动会的各个运动项目,吸取了民俗游戏和居民喜爱的体育活动,老少咸宜,老年人回忆儿时的欢乐,小孩子则体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童年生活。20多年的运动会历史,也是弄堂居民情感记忆的纵贯线。以75岁的居民黄健先生为例,作为一个在这里居住了15年的老居民,他一直是运动会的积极参与者,甚至用心收集了他参与的每届运动会的剪报。15年来,黄老先生最大的感触是运动会越来越受重视,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居民把此当作盛事,以此来表达对社区工作的大力支持。此外,在他看来,在运动会的参与过程中,居民并不过多在意奖品,他们更多的是珍惜荣誉和在运动中展现自己。 更有意义的是,群众体育活动还成为社区和谐的催化剂,在促进社区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实效。老式里弄,家家户户的生活紧挨着,居民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承兴居委就想法子让居民们在活动中消除隔阂。运动会上,居委会有意把有矛盾的居民安排到“背夹球”活动的一组中,这个项目需要两人配合一起走,要很好地进行协作。从排练到参赛的过程中,两人的默契感逐渐形成,矛盾也随之化解。弄堂运动会,让社区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 今天,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运动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理念愈发深入人心。而弄堂运动会在活动项目、参与人群和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这项活动越来越有生命力。 从10月25日起至11月16日,像承兴小区一样,黄浦区的上百条大小弄堂都将陆续开展运动会,这个“第一届黄浦区百条弄堂运动会”成为了黄浦区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分钟体育生活圈”就是一项新兴的健身概念,从时间特性上来说,它指的是市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日常体育生活时间;按照空间特性来说,则指的是让市民们出门只需要30分钟就能抵达运动场所。推行“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概念,无疑是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走出家门,便利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随着从承兴居委起头的弄堂运动会越来越有影响力,中心城区其他居委的居民也希望在自己家门口参加运动会。为此,黄浦区体育部门围绕“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目标,着手大力推广弄堂运动会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发动百条弄堂(居民区、新村)举办一次运动会,逐步打造居委小型多样、求新求精的体育特色项目,用最受各居委居民欢迎的体育游戏项目,进行比赛、交流。于是,这个运动会,从一条弄堂延展至百条弄堂。 从1到100,这么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搞好并不容易。 黄浦区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徐计周告诉记者,早在今年5月,黄浦区各街道就发动居民推荐如“掼结子”、跳绳、呼啦圈等弄堂运动会项目;7月,区体育指导员协会又邀请专家选定了20个项目;9月经市民投票最终甄选出10个项目在全区100条弄堂推广……精心地准备、用心地组织、悉心地设计,就这样,弄堂运动会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还一步一步成了一场精彩的全民体育赛事。 本报记者 陆绮雯 实习生 孙梦文
弄堂运动会里的项目丰富有趣 邵剑平 摄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与千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弄堂游戏,更是给上海人留下深刻记忆。玻璃弹子相撞出清脆声,跳皮筋的姑娘发出欢笑声,空竹翻飞甩出轰鸣声……这些音响,至今仍萦绕在许多上海人的心头。而如今在黄浦区日益普及的弄堂运动会,让人回到了过往,那些小时候的弄堂场景得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