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都是舞台 观众坐在中央

2014-07-10 12:52:55

    国内首个利用回收集装箱建成的剧场空间“KFS对话建筑”生态箱剧场,将于8月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户外绿地启用,为其揭幕的是浪漫实景音乐剧《河谷三号的故事》。记者昨日先访生态箱剧场,设计师傅国华说,剧场的建成完成了自己一个梦想,“在这里,剧与场做到真正合一。”

 

解放日报

图为沪上首个集装箱舞台。         吴磊 摄

    傅国华是从业30年的资深建筑师,也是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口中一场戏不拉的音乐剧发烧友。文化广场2011年9月重新开业,室内剧场演出特色形成后,一直在探索如何打破剧场空间和内容的限制。傅国华提出用集装箱搭建环绕式舞台的设计方案,双方一拍即合。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化广场南侧绿地上,不同于传统镜框式舞台,四个集装箱每个箱体为一面,形成四面环绕舞台,中央露天部分放置的观众座椅可360度旋转。
    普通剧场中,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是“多对一”,即成百上千双眼睛紧盯着一个舞台;在生态箱剧场里,这个关系变成“一对多”。观众坐在可旋转座椅上,好比手中拿着“遥控器”,可随意转换视野中的舞台空间。生态箱剧场的“生态”二字则体现在剧场设计理念中,集装箱是二次利用,拆卸下的隔板也不浪费,成为剧场的围栏挡板。
    对于这一户外剧场节目内容的开发,费元洪说,除了一般兼容性较强的演出可以适当修改入驻外,将重点发展为剧场量身定做、强调观众体验的原创剧目。傅国华希望看到多种多样先锋的、具有实验性的表演,“箱剧场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另类和复合,其多元性和不固定性给创作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开幕演出《河谷三号的故事》由傅国华亲自编写,三个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16岁少年在一个名为河谷的地方相识,相约26岁生日重回河谷聚首,并各自带回一件关于河谷的作品。“10年后,建筑师带来建筑作品,这就是河谷三号剧场;音乐家编排河谷三号音乐剧;雕塑家则带回河谷三号雕塑。”傅国华说,写这个故事实际上反映了海归青年的心路历程,“不管飞多远,就像风筝一样,一头始终拴着,要回到家乡、回报家乡,河谷也正是这种象征。”
    有意思的是,搭建舞台产生的零星碎木,将二次利用成为观众在现场看到的河谷三号雕塑,再次诠释了剧场的“生态”理念。《河谷三号的故事》采用实景演出方式,所有舞台布景来源生活,集装箱中用家用照明灯点缀,还原日常生活场景。傅国华说:“观众身在其中窥探箱子中发生的一切,好比坐在咖啡店的角落里观察周遭的事物,这会是一个离现实最近的环境戏剧。”
    《河谷三号的故事》8月1日起在生态箱剧场连演15场,每场300座位统一亲民价150元,不设座位号,观众根据入场顺序自由选择。接棒的户外话剧《魔都,魔都!》9月起将连演60场。

                                                              本报记者 施晨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