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定格

2014-03-25 14:29:00

1

韩煜《意象彩墨-宁静的城市》(局部)

记得去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本埠有数十处“神秘”老建筑向公众敞开大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也借此东风正式开馆。

    这个博物馆在紧贴南北高架西侧的重庆南路308号,白玉兰剧场底层。门面没有炫目的装饰,朴素的黑漆落地钢窗则让上海市民感到非常亲切。陈海汶站在门口对每个来访者十五度鞠躬。他是“很会来事”的摄影家,喜欢搞大项目,比如拍“中华56个民族”、“2010·印象上海”等,也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推门而入,我看到右侧有一个传达室,一个穿工装裤的老师傅向我颔首微笑,我也笑了,这一幕大家不陌生,但我对陈馆长说:“应该印制硬质一点的参观卷,像考勤卡那样,老师傅敲过卡后才能放进去,出了门再敲一次,表示可以回家吃夜饭了。”他大笑后表示:“我们反三俗。”
    陈海汶从小爱好摄影,顺便开始收藏相机,等到他下海经商,最后开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印刷厂,已经收藏了几百台中外著名老照相机。2010年9月,他租下田子坊一幢石库门房子,建了个老相机展示馆。我也去过,在亭子间里喝过茶。但场地有限,白相田子坊的年轻游客以及老外常将三个楼面塞得水泄不通,所以他一直琢磨着再玩大点。陈海汶的想法被区里领导知道了,考察多次后表示支持。后来卢湾与黄浦撤二建一,不少市民担心卢湾积淀一百多年的文化气息由此烟消云散。其实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新黄浦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化项目落地,民间资本搞文化,还有政策优惠。行得春风有夏雨,陈海汶从黄浦区获得了资金支持,还有原文化馆楼下800平方米的场地。重庆南路徐家汇路一带,钻石地段啊!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至今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馆里有数百架中外名牌照相机,包括收藏家不惜倾家荡产竞相收藏的徕卡、禄莱、柯达、哈苏系列相机,令人眼花缭乱。有两台相机供在最醒目位置,一台是东风牌120型相机,上海照相机厂在1969年年底试制成功,是以瑞典的哈苏勃莱德500c型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为蓝本设计制作的。当时仅生产了97台,加上研制费、设备费以及制造费等,成本吓死人的高!只特供××单位,所以在国际相机收藏界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旁边有个朋友插话:“江青在她那个年代拍照,多半借了这种相机的光。”还有一台也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产品,1969年由上海照相机二厂研制成功,仿“徕卡”的。样机只有10台,取名“红旗20”。据专家认定,“红旗20”共生产了271台,特供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使用。时过境迁,存世量不足10台,也受到国内外相机收藏家的追捧,在星光照相器材商店附近一家古董店里就有显身,转让价超过一百万。陈海汶像追梦中情人似地追了几十年也没有得手,得知上海有一个收藏家有一台,提了烟酒上门商量,但对方不舍得割爱,只肯出借。陈海汶将观众引“车间”——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旁边,自豪地说:“这就是海鸥4A-109相机流水线,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的相机制造水平。这个型号的相机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每一道工序都由资深技师亲手调校。2004年,这条作业线因为企业改制而休克。几年后被我偶然发现,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它从布满灰尘的仓库里走出来,在这里得到复活。”十几位原海鸥厂的老师傅正在装配相机,有点像磨洋工。“我特地叫他们慢点装配,就这点零件,装完就没有了。”
    如今,数码产品毫不留情地改变了我们的影像生成方法和保存形态,甚至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发现。美国柯达公司已宣布破产,所以陈海汶的那个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说斯文点,也可算是胶片时代的最后一抹斜阳。他说,“我有时工作到浑身骨头散架,回家后就捧起海鸥4A-109拨弄快门,听它咔嚓一声响起,哈!像打通了小周天,眼睛也会放电。”我完全可以想象,一个相机收藏家的瞬间定格……   
沈嘉禄(作者为《新民周刊》主笔)
 

黄浦区获得了资金支持,还有原文化馆楼下800平方米的场地。重庆南路徐家汇路一带,钻石地段啊!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至今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馆里有数百架中外名牌照相机,包括收藏家不惜倾家荡产竞相收藏的徕卡、禄莱、柯达、哈苏系列相机,令人眼花缭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