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外滩,每一栋楼都触摸得到金融的脉动
2014-07-14 11:47:34
陆绮雯摄
要了解中国和上海的金融史,可以迈开步子来到外滩。
从延安东路往北拐到中山东一路上,外滩最精华的一段就从这里开始,南起延安东路,北到外白渡桥,大约有1.5公里长,从1号到33号,他们可以以“外滩X号”自称。这一片历经百年风云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曾是远东首屈一指的“金融心脏”,这里的每一幢建筑,大多与金融有关。走走看看,伴随着海关大楼不时响起的悠扬钟声,一不小心,你便会与之共享一场“觥筹交错”。漫步外滩,你会发现,它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与中国的金融脉动踏着相同的节拍。
路过正在装修的外滩1号和谐汇,穿过2号华尔道夫酒店门前的雨篷,中山东一路3号的铜质门牌出现在眼前。定睛一看,不免疑惑,因为挂在上方的铜牌表明这里是中山东一路3号,而下方石刻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则写着中山东一路4号,还有一块黑色铭牌上雕着“外滩三号(THREEON THE BUND)”
这座以“有利大楼”名留上海史书的建筑,现在是外滩3号,而如果以编号方式命名的话,也许称为外滩4号更为合适。1860年,英商天祥洋行购入外滩4号地块,修建了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后来,这栋大楼拆除重建,高6层,入口处7层,先后有不少银行、保险公司进驻。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利银行迁入,大楼改名“有利大楼”。有利银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1853年创立,1854年便在上海设立分行。尽管现在的外滩3号已变身时尚胜地,但昔日的金融风云仍通过建筑细细诉说。
几步之外的中山东一路6号,曾名“元芳大楼”,这里的金融往事与国人有关——这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所在地。
1897年5月27日,这是中国金融史上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开业了。上午9时,一面写着“中国通商银行”几个大字的长旗在这栋大楼三层屋顶的旗杆上升起。许多要人前来祝贺,广东路上停了许多各色的轿子,场面热闹非凡。这一天翻开了民族现代金融史的第一页。中国通商银行的诞生,虽然距离第一家外国银行在沪开业已经过去50余年,但此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钱庄、汇号、银号等,中国通商银行开创了中国人创办银行业的先河,到20世纪初,中国人自办的银行相继问世。如今的6号,入驻了两家企业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倒是与其历史感颇为合称。
路过中山东一路12号,谁都不会错过它,单是从占据外滩沿线的跨度来说,便是首屈一指的,三扇门对着黄浦江,说它是外滩所有建筑里最 “出挑”的一栋,并不为过。它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也是十里洋场的“金融地标”。这座汇丰银行大楼是汇丰银行旧址。说到汇丰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早在二十世纪初,汇丰已是远东地区第一大银行;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在旧中国,是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可以和汇丰银行相提并论的,它曾控制了旧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 1865年3月3日,汇丰银行在香港创立。紧接着,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开业后的一个月,上海分行便于1865年4月3日开业,早于其在伦敦、旧金山、横滨的分支机构。汇丰银行的英文名字叫TheHongkong 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 Limit-ed,英文简称“HSBC”,其中的“S”代表上海,足见上海在汇丰的分量;而且在汇丰银行发行的货币中,还能找到外滩的历史痕迹。
如今的外滩12号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办公地,一层作为营业大厅,因此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即便不办理业务,也可以入内参观。进门是一间特别的八角厅,抬头,八角形门厅的顶部,是著名的8幅文艺复兴壁画,每幅壁画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分别描绘了上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观之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
穿过八角厅的拱形门,眼前则豁然开朗,这里就是汇丰银行当年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有两排大理石圆柱支撑,大厅中央是柚木地板,四周皆是大理石地坪,柜台内外的分界线及四壁也以大理石砌成,大厅屋顶为巨大的拱形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玻璃镶拼,整个大厅气派非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知晓当年的大厅里摆放着怎样的座椅,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复古沙发特别有味道,年代感的家具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慢慢地、好好地看看这里。
中山东一路15号,这里也是外滩建筑中少数正在重装待开的地方。这里曾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所谓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所在地,因此,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煊赫一时的华俄道胜银行是沙俄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金融机构,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此楼也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并一直安全使用至今。
1928年旧中国中央银行在这里成立,因此,15号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据记载,举行开幕典礼的那一天,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参加并致“训词”。中央银行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三家的关系确实不同一般。据目击开幕者回忆:“宋母(宋子文母亲)宋老太太满面春风,一手扶着大女儿宋霭龄,一手搀着小女儿宋美龄。后面紧跟着儿媳妇张乐怡(宋子文之妻),刚参观过大女婿实业部长孔祥熙主持的南市国货展览会,又前来参观小女婿蒋介石授印、大儿子受印、出任总裁的中央银行开幕典礼的礼品展览。”
如今,这里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忙碌运转,而位于中山东一路15-1号的“上海金融博物馆”也处于紧张的筹备阶段。设想中,这里将诞生一个与上海金融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金融博物馆,并配备一支具有国际眼光和理念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运作团队,使之可持续稳健发展,以推动金融文化、金融历史的展示和传承。据悉,鉴于中国工商银行已拥有3万余件、价值超过20亿元的藏品,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各业态,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历史和文化,故待各项修建工程验收工作结束后,金融博物馆将全部移交给工行负责装修布展和管理。综合中国工商银行原有藏品及海内外征集的展品,预计届时将有上万件藏品展出。记者走过时,不时有市民朝关着的大门里面张望,显然,人们对参观这座博物馆甚为期待。
再往前走,在中山东一路23号,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的高层建筑。门口铭牌上写道:外滩23号为中国银行大楼,1936年在原德国总会大楼旧址上动工建造,1941年,大楼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归旧中央银行使用,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迁入办公至今。
推门而入,你会被自下而上的楼梯“震撼”到,拾级细数,26级台阶,营业大厅就在眼前。从墙壁上悬挂着的黑白照片及说明可以知道,这里是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迁上海的第一幢总行大楼,是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建造的,这里的大厅和建成时几乎一模一样,1300平方米的大厅是当时远东第一银行营业大厅……据记载,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古色古香。不过,这些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没有保留下来。
中山东一路24号,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个营业部。这幢大楼原为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购得。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上海纺织管理局使用,故又叫“纺织大楼”。令人好奇的是,大门左侧挂着一块铜色的老门牌,上行是阿拉伯数字24,下行从右至左是中文字“念四号”,从繁体字和排列顺序可以揣测,这是一块有年头的门牌。最有意思的是,在上海话中,数字“24”的发音近似“念四”,这是否是一块用上海话标音的门牌呢?
对于“念四号”,上海地名学会副会长薛理勇认为,这样的标注方式确实受到了沪语发音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把“二十”写成“念”在整个吴语地区更为通用,在北方地区一般习惯于使用“二十”。“中文标注门牌,在解放前十分普遍。”薛理勇说,上海的门牌号码最早只有中文大写数字,阿拉伯数字传入后才慢慢有了中文和阿拉伯数字的组合,解放后在更换门牌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即使有中文大写数字标注,也往往直接写成“二十”。薛理勇表示,这块老门牌见证了上海门牌命名的一段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值得保留。
错过了最经典的,还有最新鲜的
一路走下来,一个深切体会是,外滩沿线确是金融机构抢滩之地。除了以上的那些楼,中山东一路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现在是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现在1楼是上海银行营业厅;中山东一路16号原是由日商开设的 “台湾银行”,现在是招商银行外滩支行;中山东一路17号,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现在正信银行和友邦保险在内办公;中山东一路26号原为扬子大厦 (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如今是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外滩支行;中山东一路28号原格林邮船大楼,如今是上海清算所;中山东一路29号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如今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此外,大华银行、花旗银行也在街角占据一席之地。
在外滩拥有一个“门面”,这几乎是所有金融机构的“愿想”。
不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错过了最经典的外滩沿线也不要紧,因为一张跨域百年的“金外滩”图景正徐徐展开,重新规划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已经将外滩的金融布局空间再度放大,在从苏州河南岸到陆家浜路、外马路,黄浦江岸线约4.8公里长,总用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内,外滩的三大定位“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正愈加清晰。在这条“金带”一端的外滩源里,还有空间正虚位以待新金融人士成为其主人。这里的中山东一路33号是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也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外滩的起点。如今,著名智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经常在此“说金融风云”。这片建筑加上背后圆明园路一带的保护建筑所构成的外滩源,通过修旧如旧,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少金融人士捷足先登,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在此落户,还有一些建筑则正在改造修缮中,准备为金融机构腾出空间。
在“金带”的南端,将冒出新的大体量办公空间,迎接金融机构的到来。国际生态甲级办公楼金外滩国际广场已落成交付,外滩金融中心8月将结构封顶,南外滩的金融新篇徐徐揭开,等待着为外滩金融故事书写上新世纪浓墨重彩的一笔。“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领跑者、试验田。”这是外滩的目标,据了解,黄浦区目前已提出十大具体举措,支持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互联网金融落户。根据《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的十年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在2020年基本建成,预计将入驻全球1200家金融机构,年资金吞吐量为1000万亿。
那些时点,值得记忆
乾隆初年 绍兴商人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后专营兑换放款业务,成为上海钱庄的鼻祖
1776年 上海钱业总公所成立,是沪上最早的“银行俱乐部”
1847年 英商丽如银行在沪设立代理处,这是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外商银行
1882年9月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是上海股票交易的鼻祖
1897年5月27日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开业
1891年 西商上海股份公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899年 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
1905年 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外滩设立分行
1906年 信成银行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
1908年5月 交通银行在外滩设立上海分行,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银行
1920年7月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四川路1号成立,这是上海第一家综合性交易所
1921年11月 上海金业交易所在九江路开业,黄金交易兴起
1928年11月1日 旧中国中央银行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成立
1932年6月 中国征信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金融界联合举办的信用调查机构
1937年 上海共有54家银行的总行,128家分支行,领先全国,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4家政府银行总部均在上海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接管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1949年5月30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
1979年 东亚银行成为中国政府首家邀请回来开展业务的外资行
1979年 农行上海市分行成立,国家专业银行逐步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
1980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复业,停办了12年的国内保险业重获新生
1984年7月1日位于外滩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大厅内,境内居民开始拥有外币账户
1986年8月26日 新中国首家民营金融机构上海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在上海香港路59号开业
1992年9月 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开业,新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内地
1993年1月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宁波路50号正式开业,上海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没有本地银行的历史
1994年4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外行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外滩开业
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外滩鸣锣开张,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家黄金交易机构
2006年12月 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8家首批外资银行法人银行落子上海,其中4家的上海分行设在黄浦区的外滩和南京路
2009年5月 上海市人民政府明确外滩金融集聚带在上海的金融地位
2009年11月重量级金融要素市场——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落户外滩
2010年8月 黄浦区政府正式发布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外滩金融集聚带沿黄浦江向南延伸至十六铺和董家渡地区
2013年7月 黄浦区推出金融创新十大举措,宣布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的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
本报记者 陆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