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小华尔街,你所不知道的江西中路

2014-07-14 12:00:10

    在外滩的背面,有一条与外滩平行、1200多米长的江西中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马路当年曾被冠以“小华尔街”之名,这里云集着众多华商金融机构,与扎堆外滩沿线的外商银行形成了既配套服务又分庭抗礼之势,成为近代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缩影。
    重新认识江西中路,是从翻阅《上海文史资料选辑——外滩金融史话》开始的。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原黄浦区政协副秘书长王彝伟还为记者提供了不少关于江西中路的资料。在他的热情指点下,记者再次来到江西中路,这条走过无数次的马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重拾那远去但值得回味的记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外滩背面,华资私人银行的最佳选择

    史料记载,当年随着外滩一带洋行陆续入驻,黄浦江边几条连接码头的纤道相继铺上碎石,改成能通马车的马路,江西路就是上海开埠后建成的最早的马路之一。
    上海的钱庄业发轫于清代最鼎盛的乾隆年间,当时也是中国最早的金融行业,最初业务仅是银钱的汇划和兑换,到后来慢慢有了存放款业务的发展。早期的钱庄设在南市,豫园内院就是钱业公所旧址。上海开埠后,贸易量激增,中外商人因贸易而发生的财务关系,通常都是经过经纪人或洋行买办与当地钱庄进行清算,钱庄还代外国洋行到内地收购土产,推销洋货,因此钱业非常兴旺。即使后来有了新式金融机构——银行,钱庄依然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顽强地生存着,后来逐步北移租界,其中不少中小金融企业选择在外滩背后的小马路上营业,原因主要是这里地价较外滩便宜,但又紧邻外滩,方便与外滩的大银行业务往来。而贯穿这一地带的主要马路就是江西中路,以及向北、向南、向西辐射延伸的北京路、九江路、河南路、宁波路和天津路。因为初始入驻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钱庄,故又被称作 “钱庄街”。
    自1897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设立后,上海华资银行、洋行、信托公司逐渐增多,使这一块狭长地带凝聚着一股浓重的金融气息,成为中国金融业驻扎的大本营。20世纪初起,江西中路两侧及相关支马路相继开设了130余家银行、70余家钱庄,加入了外滩区域银行街的行列,颇具规模。
    20世纪初,江西中路一带的上海华商私营金融机构,最出名的当属“南三行”和“北四行”。“南三行”是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这三家地处南方的私营银行的通称,先后设立于1905年至1915年间。行址分别在江西路与北京路口、宁波路以及汉口路的转角上。这三家银行互派董监事,作为“地头蛇”,与上海的外商洋行和银行有着密切联系。而“北四行”是指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相继成立要比“南三行”晚些。这四家银行原先的营业重心在北方,后来在上海合办了四行储蓄会(后总会所设在南京西路 170号国际饭店内)。“北四行”的营业大楼都设在江西路或附近横马路上,其中要属江西中路 200号的金城银行大楼最为漂亮。
    今天的江西中路200号依然非常华贵。这里从前是金城银行,现在是交通银行。进门就能看到当初的老照片,白色镶金吊顶十分气派,靠里侧的大理石柱子都是当年的老货。顺着扶梯向上,整个营业部感觉都像是贵宾区,又如歌剧院。据说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的这一大手笔,也曾因此招来“被敲竹杠的麻烦”。连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孙科也发了亲笔信,开口要2亿元(时价为1000两黄金)来资助“敝眷”,这“敝眷”其实就是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蓝妮。周只好照办。据说蓝妮拿出了几幢复兴西路上的房屋地契作抵押。不料数年后,恶性通货膨胀,2亿元大幅缩水,周作民只好把地契抵押退还给蓝妮,全盘损失。

    “南三行”和 “北四行”一执牛耳

    位于江西中路与汉口路交界处的汉口路151号,是一幢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坐落在交通银行大楼旁。如今已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所有,它前身也是“南三行”之——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银行家李铭的功劳。浙江实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至上世纪30年代初,其规模已进入当时私营银行前五位。
    “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位于北京东路江西路口。1898年,英国公使请求英商出资承造苏、杭、甬铁路。为了拒绝外国资本的渗透,浙江的商人们决定创办银行筹资自办铁路。1907年南浔刘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刘锦藻和一些南浔丝商集资100万股,发起创办浙江兴业银行。1908年,银行在今南京东路449号-457号成立分行。1914年,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从杭州迁到上海,1918年在北京路江西路口建造浙兴大楼,这是中国第二家完全由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通过储蓄吸纳民间游资,1926年存款额上升为商业银行之首,该行还参与了上海的房地产投资,建成今溧阳路的浙兴里、山阴路的兴业里。
    今天江西中路与宁波路口的浦发银行黄浦支行所在地 (江西中路368号、宁波路40、 50号),曾是另一家“南三行”成员——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时人称之为“小小银行”。这幢建于1929年的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为深褐色面砖,饰以装饰艺术派特征的白色水平线脚,顶部加了一座中国传统的楼阁。“小小银行”当年开办资金不足10万元,资金规模甚至不及稍大一点的钱庄,但其创办人陈光甫却在短短20年间,将上海商储银行打造成了中国第一大私营商业银行,拥有几十所分支行与营业所,创造了近代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陈光甫在开办之初,就把“服务社会”作为该行的营业理念。不仅在兑票、账单上醒目地印上“服务社会”字样,还推出零存整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等许多具体措施。据说上海商储银行还是我国最早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陈光甫,这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摩根”。
    其实,“南三行”和 “北四行”这七家银行总经理大多都是留学日本、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有识之士,与外滩外商银行既有联系、协作,又有矛盾、竞争。七家银行发展迅速,经营得法,管理有序,既吸收借鉴西方银行的成熟经验,又重视坚守本国的信誉第一,视行如家的优良传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曾说过,我们亦是外滩外商银行与宁波路钱庄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了解外滩外商银行的同时,自不能忽视江西中路上这些有代表性的华商银行。
    “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潮流,创造条件”,这是这七家银行坚持办近代化银行的理想和信念。最典型的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分析“票号淘汰、钱庄落伍”时说道,“环境变更,思想亦当随之而变,苟执而不变,此之谓不识时务,以前票号之归于淘汰,皆由于此”,又说:“至于今日,时代更见进步,钱业如不能利用新法,恐亦将随时代变迁,因社会之不需要而有所更替”。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在考察欧洲金融事业后即认为,“中小银行或被鲸吞,或趋合并”,主张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多有大银行的成立”。“北四行”中比较著名的业绩,是1934年耗资500多万元在南京路170号上建造了当时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其楼高24层,给近代中国金融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私营银行在吸收大量存款后忙于投资实业,购置地产。此外,以这些银行为主体的上海金融市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的各项交易空前活跃,其黄金交易规模仅次于伦敦、纽约,超过法国和日本,江西中路“远东小华尔街”的美名随之鹊起。

    没落于旧中国垄断,回归于新时代大战略

    江西中路一带除了“南三行”、“北四行”之外,最初还聚集了不少洋行、公司,其中较出名的一家叫礼和洋行,位于江西中路九江路路口。
    在江西中路255号,一栋高三层的大楼以大块天然石料和清水红砖建造而成,顶部点缀巴洛克山花。这就是礼和洋行,1898年建造,也是当时洋行中最大的建筑。礼和洋行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总部设在汉堡,1840年代已经在广州营业,是德商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洋行之一。1877年,礼和洋行进入上海,主要经营工程承包,代理欧亚航运及进出口业务,因在上海的贸易发展很快,将总公司迁入上海。1899年—1904年,在上海江西中路九江路路口建造礼和大楼,设立总办事处。公司后来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也经营医药和颜料,出口我国特产核桃、杏仁等。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礼和洋行的产业转入和该洋行关系密切的印度贸易行——八巴利洋行。1927年,原在天津路的新华商业储蓄银行租下该楼底层的部分,该楼被人改称新华银行大楼。
    新华商业储蓄银行原名新华储蓄银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联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以有奖储蓄吸纳民资的银行,1914年设于北京,在天津路鸿仁里口设上海分行,后因业务受到冲击,1926年改组为新华商业储蓄银行。1931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利用该行危机,出资将该行改组为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并将总行迁入上海,王志莘任总经理。王志莘曾在美国哥伦比亚银行系留学,回国后在江苏省农民银行任职,他担任新华总经理后,还兼任中国国货公司、中国丝业公司等企业的董事及董事长,交游甚广,对该行拓展业务很有帮助。这家银行还着力打造“新华精神”,要求员工们将银行作为自己终身事业,视银行为大家庭,同时努力增加员工福利,对工作满20年的老职工,赠送“欧米茄”金表;对于优秀的员工,资助出国深造或考察,于是员工们积极奋进,使得该行成为当时上海银钱业较有朝气的一家新型银行,相继增设了代客设计住宅、信托储蓄、代理客户委托投资、代管遗产等业务,是中国银行业信托业务较齐全的银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行购进原荷兰安达银行建筑(今九江路190号)为总行办公营业场所。
    江西中路“小华尔街”的没落始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四行两局”,在重庆形成了金融垄断力量,导致上海私营银行备受排挤,终于在恶性通货膨胀中结束了辉煌。解放后,江西中路原有的金融大楼多作为机关办公地使用。
    现在,随着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层层推进,江西中路上的金融机构也在增多、扩容并提升能级。汉口路50号是一座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欧式老建筑,102年前的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这座建筑内成立。如今,这座矗立百年的历史建筑已经完成产权变更,重新“回归”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四个大字高悬正门上。中国银行正根据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有关规定,对该建筑内部进行修缮、维护。时而有行人在此驻足,他们期待的是,江西中路能够重新焕发出“远东小华尔街”的风采。

                                                  本报记者 许沁 本报实习生 魏嘉

   

m_750910

解放日报6

江西路的钱庄

解放日报7

原浙江兴业银行

解放日报8

汉弥尔顿大厦与都城饭店

解放日报9

金城银行全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