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金融第一街故事有很多
2014-07-14 12:08:19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外滩建起了几十幢风格迥异、气度非凡的建筑物。从此,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洪葭管 许沁摄
早在十九世纪80年代,上海已有外资银行11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之一。近日,记者来到“中国金融史泰斗”洪葭管的家中,聆听这位曾经见证过历史上上海金融业繁荣时期的金融老专家,讲述百年外滩金融史的发展。曾作为“远东第一金融街”的外滩,有太多的历史故事,令人回味。
外滩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区
洪葭管的居所,坐落于徐汇区天平路上一条老式里弄里。一走进楼梯间,从楼上飘下贝多芬交响乐。循着音乐拾阶而上,只见不少略已泛黄的书籍整齐堆放在二楼与三楼的楼梯转角。95岁高龄的洪葭管满头银发,神采奕奕。与耳闻的一样,洪老是位绅士,即使在家中接待采访,也是西装革履,还系上领带,头发更是纹丝不乱。走进书房兼会客厅,记者看到的简朴程度让人颇感意外。排满整堵墙的老式书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沙发旁的茶几和客厅中间的桌子上也堆满各种资料。屋内的电器,最时髦的当属那台正播放着交响乐的CD机了。“我喜欢一边听着音乐,一边钻研写作。”洪葭管笑着告诉记者,当然,还有巧克力,也是这位老人的最爱,给予他著书灵感。
过去60多年,洪葭管一直从事中国金融史研究,迄今由他撰写和编纂的金融史著作多达20种。新中国成立前,他一直在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供职,其职业生涯横跨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他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如今还担任着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一职。或许因为勤于思考,95岁高龄的洪老不仅思路清晰,记忆力也令人惊叹,在采访过程中,他对国内外重要的金融数据信手拈来。
洪老找出由他编撰的《中央银行史料》上下卷给记者看,130万字涉及412家中资银行、曾经成立过的62家外资以及9家侨资银行。“这些都是第一手资料。”洪老说,1977年,金融史研究工作重新布局,他带着助手,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金融机构历史档案资料,历时7个月。此次摘录一共获得500多万字很有史料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其后中国金融史的研究与著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说起“外滩”,洪葭管说,外滩金融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外滩建筑,33幢建筑每一幢都有独特的风格,犹如“会说话的建筑”。当时,外滩是外国银行的集中地,也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区。1895年至1927年这段时间,是外国银行在沪开业最多的时期。从第一家外资银行1847年进入上海,到此后的80年中,外资银行对上海,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1847至1936的90年间,先后在上海设立过的外国银行有63家,分别属于10个国家。
外资银行的大批进入,在沪外资银行的活动,不仅刺激华资银行的兴起,也增强了上海在远东金融界中的地位。由于外滩地价较贵,相比之下,外滩背后的江西中路地价相对便宜,且又紧邻外滩,方便与林立于黄浦江畔的大银行业务往来,许多中国人选择在江西中路上开办银行,也因此,江西中路上鳞次栉比地开设着大小几十家私营银行与钱庄,演绎着“东方华尔街”的传奇。
当时外滩就是外商银行集聚地
“上海开埠时,外滩还仅仅是黄浦江边一片杂草、芦苇丛生的荒滩,沿江是一条由纤夫们用脚挥汗踏就的小道……”回忆往昔,这位历史老专家,仿佛回到了过去。
“外国银行之多及业务之活跃,使上海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成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洪葭管说。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纷纷来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它们之中,规模大、历史久的,多数选择把机构设在外滩。可以说,当时的外滩就是外商银行的集聚地。银行、洋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随着黄浦江沿线新的豪华大厦兴起,临黄浦江的道路于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
洪葭管至今清晰地记得1847年是第一家外商银行——英商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的年份。“丽如”形容十分艳丽,有兴旺发达之意。上海丽如银行的行址,初在四川中路,发达后于外滩(近南京路)建造新楼。丽如的巨额利润,使其他英国银行势力对此十分眼红,也纷纷仿效,来上海设立银行或分支机构。
令洪葭管记忆犹新的,还有当年的老上海一度将外滩的汇丰银行称为“狮子银行”。原来,汇丰银行大楼门前有一对铜狮,汇丰1993年版1000元港币上的铜狮“施迪”,就是当年汇丰银行大楼门前的标志物。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最初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东路外滩的中央饭店底层,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随着业务做大,汇丰在上海办公地点屡屡扩容。1874年,以白银6万两在外滩买下海关大楼南面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改建成3层楼。1921年,又以每亩4000两白银买下南边11号的别发洋行和10号楼的美丰洋行的房产,将老房拆除后开始兴建留存至今的新大楼。意大利的花岗岩、大理石,法国的吊灯、器皿,巴西的红木等,汇丰银行大楼一经建成,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不但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苏格兰银行的第二大银行建筑。
英国银行独霸的局面,到了19世纪90年代便被打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上海设立了资力雄厚的银行,包括德国的德华银行(1890年)、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1893年)、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1896年)、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和美国的花旗银行(1902年)。从1847年到1949年的102年之间,共有英、法、德、俄、日、美、比、荷、意、挪等10个国家的62家外商银行先后在沪设立机构。
洪老特别提及,丽如银行曾是外滩18号的主人。但1892年,丽如银行宣告清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同年底,麦加利银行以1.6万英镑向丽如银行买进大楼和地皮,入驻后重新建造新楼,成为外滩18号持有历史最长的业主,也重新打造了外滩18号的建筑面貌。麦加利银行,也就是今天熟知的“渣打银行”的前身。麦加利银行在华的历史比汇丰银行还整整多了10年,是在华历史最长的外资银行。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移向上海,这和上海鳞次栉比兴建的洋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旧中国洋行专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外国企业。大洋行资金雄厚,机构庞大健全,在国内外设立分行,有遍布中国的经营网络。小洋行无本或只有少量资金,通常在黄浦外滩附近马路上某个大楼里租赁一两间房作为行址。上海滩洋行之王,英国怡和洋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三个外国洋行之一。其上海总部旧址在外滩中山东一路27号,就是北京东路外滩转角处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址隔路相望的那幢雄伟建筑。
当时上海金融中心地位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埠际贸易都在全国占有极大比重。突出的国内金融和经济中心地位,也是上海成为远东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与条件。
“近代的上海金融中心曾经如此,未来的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必然循着这个趋势和方向。”洪葭管说,历史上的上海金融中心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相同,主要是自然形成的。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布局“一城一带”,“一城”是指浦东陆家嘴金融城,“一带”即指外滩金融聚集带。如今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举全国之力共同推进,这样的大好机遇是旧上海无法比拟的。
时至今日,洪老时常也会去外滩漫步,看着一幢幢错落有致又风格独特的建筑,会情不自禁驻足欣赏。浑然一体的临江独特风景线,诉说着“远东第一金融街”的万种风情。
本报记者 许沁
(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