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意义

2014-08-11 11:58:28

  十年前,初至上海。
  每遇心绪低潮,便会趁着夜色,独自行至滨江大道,隔着滔滔江水,望向对岸夜灯星点的外滩老楼。
  那些老楼,成了一剂神奇的治愈良方。每一次,那些自以为捱不过的孤独、如鲠在喉的忧伤、理想遥不可及的苦闷,都一点一滴消融在橙黄灯光勾勒的轮廓中,化为尘埃,落入江河。
  这些静默无语的老建筑,何以拥有这样的魔力?
  也许,是因为面对着她们,清晰了个人的渺小。
  百岁光阴,波诡云谲。矗立外滩,哪一幢老楼不曾亲睹潮起潮落?多少人怀揣激情,奔着她们昂扬而来;多少人追逐梦想,背别她们启程而去。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在看惯了风云变幻的老建筑前,那些属于个人的烦恼、委屈、不安抑或是欣然,都不过是小忧小惧,小欢小喜。所谓烦忧,又怎能不碾落成尘?
  也许,是因为在她们身上,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1.5公里长的一条弯带,缀点着几十栋外形迥异的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无一相同,无一平庸,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着,生长着,张扬着。而当她们站立在一起,又共同描摹出一派悄然天成的优雅。在这份优雅中,那种和而不同,让人格外心动。而这,又何尝不是城市性格、气质和追求的一种投射?这样的城市,又怎能安放不了一颗年轻逐梦的心?
  又也许,只是因为在面对她们的那一刻,在沉静的氛围中、在岁月的积淀里,寻到了心灵的抚慰。所以,不由自主地被牵引,一次又一次,从灰暗到澄明,从波浪滔天到平静如昔。
  浪奔,浪流。
  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

  建筑的意义,常在建筑之外。她是科学,是艺术,更是生活的容器。
  对于老上海人,外滩建筑是岁月留下的安稳,是儿时的记忆,是忘不掉舍不得放不下的故乡味道。
  对于异乡过客,她们是取景框里衬托笑脸的幕布,是与历史相逢的通道,是上海这座城市留给他们的华丽印记。
  而对于更多人来说,她们还可以成为读懂上海性格的一把钥匙。
  她们是沉稳的。风起云涌,百年跌宕,不慌张,不畏缩,始终岿然自立。
  她们亦从不固化。追求卓然,拒绝平庸,拥抱变化,是她们的不变姿态。
  那变化,是岁月打磨沉淀在建筑肌体上的纹路;是在保护基础上精心而为的科学修缮;是与老建筑进行的一场场谦虚而有节制的对话;更是一种全新的生长,既追求老建筑的新,也忠守新建筑的老。
  有所坚持,亦无惧改变,是她们的存在态度。
  浪奔,浪流。
  她们只是,从容地站在那里。

  外滩影响中国,连接世界。
  从一片滩涂成长为世界繁华的商业港口和金融中心,这里上演着人类历史上跌宕起伏的财富传奇;从最初被人嘲笑的“不伦不类”,到今天备受追捧的“海纳百川”,“万国博览”从贬义到褒义的词性变化背后,更是透视出城市发展中日益集聚的自主与自信。
  这里的每一栋楼,都有值得详述的往事今生;这里的每一块基石,都有可感可叹的荣辱喜乐。
  讲述外滩建筑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述我们的故事、上海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因为,在这些建筑中,你看得到一座城市的精神生长,更能读懂一座城市的理想抱负。
  浪奔,浪流。
  她们只是,骄傲地站在那里。
 
                                                                       尹欣   

解放日报1

海关大楼被赞誉为外滩建筑中气派最大者,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和使命。

                                                                    郭长耀 摄

那些老楼,成了一剂神奇的治愈良方。每一次,那些自以为捱不过的孤独、如鲠在喉的忧伤、理想遥不可及的苦闷,都一点一滴消融在橙黄灯光勾勒的轮廓中,化为尘埃,落入江河。   这些静默无语的老建筑,何以拥有这样的魔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