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外滩 呈现的不仅是街景
2014-08-11 12:12:01
和平饭店内景 郭长耀 摄
很多人投向外滩的第一眼,始于南京路外滩。
“南京路外滩段占据着当年英租界的核心位置,从开埠之初就成为建筑风格变化的风向标。从这一地块建筑样式的流变中,就可反映出整个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转变的历史概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在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一文中,这样评价。
南京路口:外滩画面的焦点
上海开埠之初,英国人获得土地租用权,首先看中了那块黄浦江与吴淞江(今苏州河)的交会地,即今被称为“外滩源”的地段。
常青介绍说,从这里沿租界东段向南,以简易的二层南亚殖民地式外廊坡顶建筑为主,形成了外滩的第一期滨水界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滩建筑群开始不断翻造,从而促就了以英国新古典主义为主导风格的外滩第二期滨水界面。1920年以后,西方一些摩登风格,如装饰艺术风格开始在上海出现,甚至作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开始影响上海人的生活。欧美风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舶来沪上,与各种表现形式的新古典主义平分秋色,终成了今日所见外滩的第三期滨江界面。
外滩总体风貌有三次演变,与之相对应,常青把南京路外滩段的建筑样式演变也划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殖民地外廊式,这类建筑气势是英国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在亚、非殖民地的变体。
第二阶段是新古典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呈现出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建筑样式和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红砖的墙面,饰以白色的面砖或线脚,大量的装饰元素,追求富贵华丽的效果,柱头和山花更是招摇夺目,富于巴洛克意味。
第三阶段则是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装饰艺术风格在欧美的流行并向世界范围传播,上海也紧随其后,给老旧街景平添了全新气息。
在常青的研究里,南京路口始终是外滩景观线上的画面焦点,其早期的街廓特征可以概括为“先路后街,街随店延”八个字,随后不断进行划路扩街,将这条田间小道变成了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商业街。事实上,正是外滩和南京路共同构成的“T”型空间,历史上一直都是上海都市最为精华的地段所在。
在商品和业态之外,南京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筑的式样和街景的装点与业态的特点相吻合。“银行喜用高耸的古典柱式,以表达储户所需想见的厚重和安然;洋行的风格各异,或以雅致的格调来表达开发者的口味;饭店既要华贵还得时尚,所以不是含着雍容的摩登气息,就是带着简约的新古典倾向;商厦则宜爽朗明快,以便衬托花哨的招牌和琳琅的货品,因而多采用简化过的新折中主义。”
在常青看来,南京路外滩段的街廓建筑大都具有这种表里对应的关系,且每座建筑式样又都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的等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中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从上海都市发展史的角度,可以把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称作“摩登的15年”,这是上海近现代都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南京路外滩段的大部分建筑遗产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常青在他的书中还写道:这一时期建筑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建筑中大量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也得到迅速发展。近代报业的进步、银行的繁荣、近代民族实业的发展,都在这些楼里发生,这些建筑的兴起反映并见证了这个历史过程,历史意义自不待言。而前摩登时代的建筑遗存,更加值得珍惜。
“所有这一切留给上海的故事遗产,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街道景观,还有都市建设的智慧和技巧,以及中西交融的商业街中所产生的各种新事物。”常青感叹。
和平饭店:外滩一线建筑最高点
南京路外滩段六街坊,建筑遗产相当丰富。其中和平饭店北楼一直是外滩风景线的制高点,也是常青花费了较多笔墨介绍的外滩建筑。
位于外滩南京路口的两幢大楼现为和平饭店,分别被称为和平饭店南楼和北楼。历史上,它们曾是两个不同的饭店,和平饭店南楼原名汇中饭店,兴建于1906年,七层高(包括层顶塔楼)的建筑在当时是上海的第一高楼。在那之前它是一幢三层楼房,称中央饭店,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
今天,当人们从和平饭店南楼旁路过时,可以看到门口一块标牌,上书“万国禁烟会会址”。这里底层东侧有可容300座的大餐厅,厅内四壁有柚木护壁,平顶饰石膏花纹,在必要时撤去餐桌可供千余人集会。当时这样规模的大厅非常罕见,所以许多重要集会都选在这里。1909年2月,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在此举行。
和平饭店南楼主体为砖木结构,部分采用钢骨混凝土,开上海混凝土使用的先河。当时的汇中饭店配置了两台电梯,是上海最早使用电梯的建筑物。这里还有一个屋顶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凉亭,为上海第一处屋顶花园。1912年8月15日的一场大火将其付之一炬,时近第一次世界大战,业主无暇修复,遂改为平顶。1998年,参照历史照片重建了塔楼。汇中饭店当时有客房120套,每间都有卫生设备,全部美国进口,那时也算得上是第一流了。上海解放之初,这里曾作办公,196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时,因客房短缺,汇中饭店恢复旅馆功能,与和平饭店两家联营,称和平饭店南楼。
和平饭店北楼原名沙逊大厦。1877年10月,伊利亚斯·沙逊以8万两白银的价格买进了该地块,并建造了两幢二层楼的洋房,当时称为“沙逊姊妹楼”。1923年,伊利亚斯·沙逊的孙子维克多·沙逊第一次来到上海,他在1925年起开始兴建高楼大厦,首先兴建的就是沙逊大厦。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地块之一。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大厦沿南京东路和外滩的外墙使用花岗岩,以垂直线条处理,除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整体外观简洁明朗。由于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大楼从1926年4月破土兴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仅用了3年5个月。新落成的沙逊大厦,标志着上海建筑开始全面走向装饰艺术派时期。
沙逊大厦建成时,底层临外滩的房间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其余则是华懋饭店大堂。二至四层是办公,五到九层是华懋饭店,五层有德国式、印度式、日本式、西班牙式客房,六层为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客房,七层是中国式、英国式客房,八层设大酒吧、舞厅、中式餐厅,九层有夜总汇、小餐厅,十层是维克多·沙逊英国式的住宅,精美豪华。沙逊大厦地下室主要安排设备用房,1929年建成空调机房和燃油锅炉两套设备。燃油的输送管道埋设在外滩滨江大道下,可直接连接到泊于沙逊所有的外滩码头的油船。
1956年3月8日华懋饭店重新开业,改名和平饭店。经过几次大规模更新改造,如今和平饭店内部焕然一新,但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当年的面貌,如灯具就是按照老照片上的原有式样更换的水晶灯,客房保留了华懋饭店多国风格,仪态万方。
本报记者 许沁
很多人投向外滩的第一眼,始于南京路外滩。 “南京路外滩段占据着当年英租界的核心位置,从开埠之初就成为建筑风格变化的风向标。从这一地块建筑样式的流变中,就可反映出整个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转变的历史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