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质量之好令人吃惊

2014-08-11 12:18:01

 解放日报7

外滩12号的“姐妹楼”海关大楼内景  

解放日报8

外滩12号内壁画全景仰视 

郭长耀 摄    

远远超出“橄榄叶”

  在外滩建筑群中,外滩12号是第一个采取保护性修缮的大楼,建筑专家“老字辈”章明说起自己能成为这个项目的主持者,用了两个字——有幸。
  1921年6月,外滩12号汇丰银行新大楼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建筑师威尔逊称自己是“一个管弦乐团的指挥家”,指挥着工程师、艺术家和雕塑家,共同完成这个伟大而复杂的建筑。当时,上海的经济正从衰退中慢慢复苏。“大楼奠基象征着经济衰退的潮水正在退去。对于捱过了最困难时光的人们来说,未来是光明的。”英文报纸《远东时报》写道,并将其形容为“一片诺亚的橄榄叶”。
  今天再来回顾,外滩12号的意义岂止如此。
  显著的位置、宏大的体量、精美的建筑设计,为12号大楼赢得了“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华贵建筑”的美名。这样的评价,已远远超出“橄榄叶”的形容。
  这座近乎呈正方形的建筑看上去巍峨壮观。横三段和竖三段的划分十分和谐。
  据说圆顶塔楼的内部曾经是皇家空军俱乐部。建筑中最显眼的要数门厅与塔楼之间的6根圆柱,与八角形的门厅、圆拱形的门洞、圆顶的塔楼组合在一起,十字形、八角形和圆形的细部贯穿于整个建筑之中,充满了希腊式建筑的韵味。

  百岁钢窗只有小五金更换过

  如今的外滩12号,是浦发银行总部。当章明接手修缮外滩12号时,大楼质量之好,让她和她的团队着实吃惊。
  外滩临江建筑群的地下层,经历一个世纪潮涨潮落,多少都有点漏水的问题,但12号没有,排水管道做得相当好,地下一层居然基本是干的。当年这座大楼已经配备了最新的通风和取暖设施。楼内空气都经过净化,一小时循环数次,冬季空气还经过加热。那些空调管道拆开来也都差不多完好无损。大堂进风管几乎照原样利用,回风则利用原来暖气罩回至地下室。
  “外滩12号的窗框材质是特制钢材,保持良好,因此在进行修缮时,这些历经百年的钢窗几乎没有动过,只有铜制小五金更换过。”章明说。
  外滩12号的一层原本为行长室,现在对彩绘天花、木护壁、白色大理石壁炉进行整理复新;二三层为了适应现代办公需要,对平面进行重新的组合分隔,增加吊平顶以适应管道安装要求;而转门和内门的青铜装饰,均用特殊技术清洗复原。
  改动较大的是大堂的木地板,由于损坏严重,如今部分改为大理石地坪。灯具按照原样重新加工,吊灯和壁灯以球形玻璃和青铜为主要材料,经过试验以保证安全。后天井夹层用钢结构楼板连通,使得南北办公人员联系更加方便,且面积得以增加。

  让封存的壁画重见天日

  众所周知的是,1955年上海市政府搬入外滩12号大楼办公,后因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而迁出。浦发银行于1996年通过置换获得了使用权,1997年在对大楼修复时,章明的团队惊喜地发现了“文革”前粉刷遮盖的八角厅马赛克画。这些拼贴画由英国画师出稿,意大利工匠手工拼接。壁面的8幅画作,背景分别是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这8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中心则是象征该市的一位女神。上海的图画绘有一位手持舵轮、眺望远方的睿智女神,她身后的背景就是白色的12号大楼,还有英伦风格的海关大楼等外滩建筑。
  据《上海旧事》记载,1955年,汇丰银行撤离外滩。当时有人认为,这一大块壁画太商业化、西方化,建议敲掉。也有专家主张“敲掉太可惜,还是遮挡吧”。于是,工匠们便用纸筋石灰代替水泥封存了壁画。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直到1997年大楼整复才重见天日。
  据介绍,为了让壁画恢复原貌,采取先铲后洗的步骤。当时63岁的油漆高手赵振钊以0.7平方米的壁画一角,试点清洗。章明说:“先用小刷子剥离油灰,再用英国进口材料洗除表面涂层。”40个工作日后,200平方米的壁画露出原貌,诉说着外滩百年沿承的历史记忆。
  章明还提到了一个小故事。她记得清洗出来的壁画上写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几个小字,但当时不知为何,这些字被遮盖起来,工匠们做了一个灵活的假板,上雕白玉兰图案,覆盖在几个字上面,以便随时可以取下来,露出庐山真面目。
  与之对应的是八角厅地面的马赛克大理石铺贴,也要对其破损的部分进行修补,修理完毕棱角分明,花纹清晰。
  从外立面来看,外滩12号的外墙是花岗岩,质量极好,没有明显移位。正如章明所说,“外滩很多建筑所用的材质都是很好的,花岗石厚而大,里面的砖墙做得到位,施工质量之好,现在根本做不出。”

                                                   本报记者 龚丹韵 实习生 孙梦文

 
   

在外滩建筑群中,外滩12号是第一个采取保护性修缮的大楼,建筑专家“老字辈”章明说起自己能成为这个项目的主持者,用了两个字——有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