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工地发现清朝“古董墙砖”

2014-08-15 10:26:10

新民晚报2

 镌刻着“咸丰”等字样的墙砖       黄卉 摄

  “自忠路一拆迁工地发现刻字‘古董’墙砖!”昨天下午,网络上传出自忠路60弄福源里发现大量刻着“咸丰”“新建”等字样的墙砖。许多网友猜测,这是上海老城墙遗留的“城墙砖”。记者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赶到现场一探究竟。

  5月份就有人来搬砖

  福源里发现“城墙砖”的事其实早在坊间流传开了。去年9月起,这里开始动迁拆除房屋屋顶,今年5月,施工队推倒房屋,一块块刻字砖块开始显现。这些刻着“咸丰”等字样的砖块,成色和水泥砖类似,大小约为30×15×5厘米。其体积较一般水泥砖大,上面又刻着字,许多民间收藏者和网友都怀疑这是明、清时期,政府用来建造上海城墙的“城墙砖”。
  此事一经传开,施工方“凌锐建设”立即停工,目前施工队只推倒了位于弄堂口左侧的老房子。
  昨天下午,记者在拆迁工地转了一圈,只在里弄东墙面上,找到一块无法取出的刻字墙砖,上面刻有“咸丰五年”“上海城砖”字样。居民朱老伯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就有人、有车陆陆续续前来“搬砖”,大部分有字的砖早已被搬走了。

  专家和网友意见不一

  这些砖价值几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专家吴志伟赶到现场。他告诉记者,黄浦区自忠路临近老西门,辛亥革命以后,上海因修路推翻城墙,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市民把墙砖搬运到此处建造房屋。可以讲,刻字墙砖有一定文物价值,但没有刻字的砖块,价值不高。黄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张先生也在现场认为,可能是人民路段拆除的城墙,被人私自搬运来建造房屋。
  网友“渔民”和“驿江南”是较早发现墙砖,并把照片分享到网络的民间文物爱好者。他们查阅了《上海市区县志》,发现自忠路60弄房产建于民国初期,正逢拆城墙,利用旧城墙,建造新民居。自忠路与古城墙近在咫尺,可能被就地取材。但这里“城墙砖”数量较多,这种“就地取材”可能不是市民的个人行为。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王毅昨天下午也赶到现场,他认为:就现在他能够看到的墙砖文字来看,其建造年代最多是“清末民初”,这与网上说的“明清”年间制造的砖块相差较远。

  已经派人日夜看守

  今天上午,记者从黄浦区政府获悉,有关自忠路60弄发现古城墙砖一事,昨天下午已经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专家鉴定,部分墙砖属上海老城墙的城砖。黄浦区文物部门已采取积极措施,对现场200块已拆的墙砖予以收集保护,同时请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向施工人员介绍城砖的情况和实样。请施工单位在以后的拆房过程中凡是看到城砖一律集中堆放,并移交区文物保护部门加以保护。区文物部门将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城砖的保护方案。
  黄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张先生已和施工方“凌锐建设”取得了联系,要求他们停工并配合此处文物调查。“凌锐建设”负责接洽的周先生也承诺,暂停一切施工,等待进一步鉴定结果,并派专门看守人员,在福源里日夜看守,以防再有人私自运砖。

                                              实习生 黄卉 本报记者 陈浩 姚丽萍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王毅昨天下午也赶到现场,他认为:就现在他能够看到的墙砖文字来看,其建造年代最多是“清末民初”,这与网上说的“明清”年间制造的砖块相差较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