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东华尔街到金融创新 试验区的精彩

2014-07-22 10:51:47

    我国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和创新。而位于上海黄浦区的外滩地区是中国现代金融的发源地,曾经被誉为“远东华尔街”,从第一家商办银行到第一家官办银行,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到第一家华资保险公司,外滩曾经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无数个“第一”,如今在新金融的探索发展上依然走在全国前列。就上海而言,外滩金融集聚带提出了“新外滩·新金融”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创新型金融机构入驻该地区,蓬勃发展。到了2013年,黄浦区进一步推出“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战略,首次提出将以“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为主体进行创新发展。这些举措,使得外滩地区吸引了大量新型金融机构,也为中国的新金融业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践舞台。
    前昨两日举行的“2014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在全市金融创新领域领先发展的黄浦区,率先发布《上海外滩新金融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发展报告》)。这是上海首次对新金融创新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发展报告》不仅对外滩金融的发展作了全面分析、国际比较、参数指标的衡量,而且还对2013年以来入驻外滩的新金融机构、新政策,作了一番翔实介绍。同时选编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举行的各类主题演讲、圆桌讨论内容,使得新金融的学术理论,能够与报告中的实践部分有机结合。
    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长谢平评价该《发展报告》,认为其“对金融从业者和关心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读者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是外滩?都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从报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首选地是上海、上海金融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外滩,两者皆非偶然,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凡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与外界紧密联系的国家,都会对金融业提出相应要求,从而孕育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比如英国的伦敦金融城、美国的纽约华尔街。
    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产业革命浪潮中,成为全球生产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工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迅速增长,但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是当时第一大出口国和顺差国,英镑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外汇市场交易货币。伴随19世纪最后20年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积累了大量黄金储备,提高了英镑的信誉,使英镑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伦敦由此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
    再来看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纽约随之迅速发展为更加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经济,纽约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
    报告回顾了国际金融发展历史后指出,这些金融集聚的过程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金融中心最初往往是地理位置优越的贸易中心,城市诱发了对金融的需求,开展金融创新,规模、声望随之而来,金融机构被吸引落户,金融市场形成。尽管最初的金融集聚是市场的选择,但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后期政府在政策和战略上的支持。国家实力最终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当英国和美国分别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伦敦和纽约也就随之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来看上海,报告归纳了上海的几个先天优势。比如说,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地理优势;比如说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国内最大的股票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位于外滩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等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场。诸如此类的优势,都是国内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自贸区的试点、金融人才储备以及各项政策支持。这也使得上海能连续五年排名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的首位。在伦敦金融城2014年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名列第20位。
    报告随后分析,外滩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外滩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有“远东华尔街”之名,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无需赘言。 2009年,国务院指定上海成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后,上海确立了“一城一带”的布局构架。“一城”即陆家嘴金融城,“一带”指外滩金融聚集带。当时,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的初步范围是: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陆家浜路—外马路,东临黄浦江,西到河南中路—人民路—中华路—桑园街所围合的区域,滨江岸线长约4.8公里,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其北部为上海开埠之地、现代城市文明源头的外滩源,南部与世博会场馆相衔接,沿黄浦江岸线形成黄金水岸。占据的地理优势明显。
    报告认为,中国未来必然会拥有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而综观全国,无论是历史底蕴、基础设施还是人文环境,上海都是最符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条件的城市之一。曾经的“远东华尔街”外滩,其历史地位和发展潜力更不一般。

明确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黄金十条”曾一石激起千层浪

    尽管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但是对于一件新事物,舆论仍然抱有疑虑,难免“雷声大雨点小”。 《发展报告》表明,黄浦区一开始就瞄准了新金融,外滩是首个明确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地方。
    2013年7月20日,《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十大举措》(简称“黄金十条”)发布。黄浦区成为国内首个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的地方政府,引起国内外舆论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的关注。随后,一大批新金融项目落户黄浦。如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在此启动设立工程,还有上海外滩网信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国金证券与腾讯合作的“网金”业务、上海通付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PP支付)、奇子成新(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迈半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Mybank)、森浦资讯服务有限公司等等,均落户于此。
    从2011年到2013年,上海市政府每年颁发的上海金融创新奖项中,黄浦区分别获得6家、8家、6家,在全市占有较高比重。
    报告中多处,都对“互联网金融”表示明确肯定。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打破了银行业对金融的垄断,提高了金融交易的便利程度,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当民间资本被允许进入金融业后,也将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提高金融业竞争水平。历史上,外滩一直有金融创新的基因,而近年来,外滩在新金融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一大亮点。
    《发展报告》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外滩的金融机构,并为“新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单独列章介绍,参考价值很大。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集聚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目前汇集在外滩的金融机构不仅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涵盖了信托、租赁、私募、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等大量新兴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整个外滩的金融机构布局门类齐全、大小兼具、新老并包。
    据报告总结,截至2013年10月底,黄浦区共有689家金融和新金融机构、243家金融专业服务机构(仅选取准入门槛较高的法律服务业、咨询与调查业、信用服务业)。银行业企业352家,中资法人银行占全市比重25%。信托企业4家,占全市比重57.1%。财务公司5家,占全市比重41.7%。证券业企业97家,其中证券资管企业占全市的四分之三。保险业企业48家,分支机构数目占全市近一半。还有一些金融要素市场为外滩独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等等。
    当然,新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生态。在金融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就是金融要素市场。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全国各地发展金融业就失去了流动性源泉。
    目前,我国以货币、资本、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多集中在上海。而外滩集中了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市场、贵金属交易市场和产权市场等一批金融要素市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尽管中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多多少少也分散着部分金融要素市场,但外滩目前是门类最为齐全、重要性最为突出的地区。可以参与短期(货币)市场交易,也可以进行债券发行等长期融资;可以进行外汇套期保值和外汇投资,也可以购买衍生品或贵金属、专利权等另类投资。
    《发展报告》还特别指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银行间市场,目前也设于外滩。随着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型工具过渡,银行间市场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瞩目。在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领域,上海外滩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引领中国金融业发展新潮流的“一石二鸟”之策

    “一城一带”的规划布局已经实践多年。外滩金融聚集带、陆家嘴金融城,两者都是金融集中的地区,彼此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报告中明确表明,外滩与陆家嘴,将会形成错位竞争、功能互补。
    陆家嘴可开发区域超过3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外滩的可开发区域狭窄得多。尽管从国际经验来看,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实际占地面积非常狭小,物理空间并不是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外滩在规划时还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扩大外滩的可开发范围,优化空间布局。比如说置换老外滩大楼,作为金融机构和地区总部。对周边的商务环境,如交通、供电、通讯、智能网络等做了完善,也对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休闲、保健等做了合理配比规划。为引入金融机构、扩大市场提供空间,还开发新区,如“南外滩”,以弥补旧区老楼容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节约空间的新金融,已经成为外滩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占用物理空间小,如网上银行就降低了20万个网点成本。 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高速增长,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总计9.22万亿元,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鉴于此,外滩发展新金融,不仅有利于解决物理空间不足,也是走在时代前沿、引领中国金融业发展新潮流的“一石二鸟”之策。
    报告还提到了伦敦金融城,对它如何实现区位互补作了参照比较。
    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大伦敦市拥有42所公立大学和少数私立大学,特别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顶级经济金融院校、逾30万各国留学生。强大的大学网络让大伦敦市为金融城提供了人才库。英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伦敦更是监管灵活、鼓励创新,让金融业如鱼得水。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的开发。
    最初,伦敦对金丝雀码头也存在疑虑,担忧金丝雀码头将夺走原本属于金融城的机构和市场份额。然而,当金丝雀码头基本建成后,却发现这一新的金融区从欧洲大陆、美国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如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与伦敦金融城相互补充,让伦敦的金融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了。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业的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传统银行机构的地位。沿着这样的政策指向,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与之相关的证券、信托、财富管理、私募股权等新兴金融业务的重要性,也会上升。
    而如今的外滩,恰恰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办公总部数量名列全市前茅,私人银行、财富管理、股权投资、金融期货、投资银行等资金和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正在加速集聚,还有一大批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金融服务机构正在汇聚,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分工合作和协同互动,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新发展思路,外滩提出了“五新”的概念,即新业务、新业态、新领域、新力量、新技术,正契合我国金融业的新趋势,初步形成了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报告还列举了2013年,外滩在金融要素市场的创新举措。比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配合贷款利率市场化,发布了贷款基础利率(LPR),该利率已应用于多家银行的贷款等金融产品定价。比如,发布货币掉期曲线,推出人民币与澳元直接交易,使得2013年前11个月,人民币兑澳元直接交易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0倍。还比如,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首个跨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黄金ETF,创新性实行实时申购赎回机制。上海清算所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FFA)中央对手清算业务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报记者 龚丹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