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新天安堂:外滩源的历史见证
2014-07-24 11:53:00
在黄浦区境内曾经有两座名为“天安堂”的基督教礼拜堂,一座在麦家圈(今山东中路),建于1864年,称为老天安堂;另一座就是1885年在外滩源地区建造的新天安堂。老天安堂后来拆建为仁济医院病房,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只剩下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位于苏州路(今南苏州路)79号,由寓沪英国侨民集资建造,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人道达尔,他是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头衔的名牌建筑师。
教堂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砖外墙,哥特式风格。正中有高耸的钟楼和陡峭的尖塔,顶部设置十字架,高达33米,曾经是外滩一带的制高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可容五六百人活动。
新天安堂濒临苏州河,在外白渡桥和乍浦路桥之间,交通便捷;加之靠近英国领事馆、公共花园、划船俱乐部、光陆大戏院,来教堂参观和做礼拜的游客、职员、教徒络绎不绝。清末至民国时期,新天安堂是与圣三一堂齐名的外侨宗教、文化、社交中心。
20世纪初的新天安堂
据文献记载,1900年9月28日,美国传教士、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丁韪良在新天安堂发表演说;1907年4~5月,第三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主会场之一;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携女友勃拉克参观新天安堂,并发表演讲。
1920年在新天安堂演讲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侨民行动受到限制,新天安堂门庭日趋冷落,曾被沪江书院借作临时考场。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物破败不堪,钟楼上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1958年起,新天安堂停止礼拜,由上海照明灯具厂使用,内部分成三层,几次加建更使教堂面目全非。
2007年1月24日凌晨,熊熊烈火吞噬了新天安堂,屋顶坍塌,一片狼藉。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原则,2009年新天安堂进行落架大修。为保证原汁原味,修复时尽量使用原有建材,并从外地采购清代的木梁、青砖。2010年修葺竣工,受到圆明园路宽度的限制,西侧礼拜堂未恢复。
新天安堂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伫立了120余年,见证了外滩源地区的百年沧桑。随着外滩源一期工程的完成,新天安堂将成为一个新的标志性景观。
在黄浦区境内曾经有两座名为“天安堂”的基督教礼拜堂,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只剩下新天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