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从韦尔斯桥到外白渡桥
2014-09-11 09:40:35
外白渡桥早期称韦尔斯桥
因该桥由工部局出资重建,不再收过桥费,俗称“外白渡桥”。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旧桥拆除,建成上海第一座全钢质桥。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跨苏州河出口处的第一座桥梁。旧称“韦尔斯桥”、“花园桥”、“公园桥”、“外摆渡桥”等名。近代以前,上海苏州河上除了以拦泥沙为主要功能的“老闸桥”和“新闸桥”外,没有用于人行的桥梁。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租界在苏州河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也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两租界之间的往来只能通过设在今上海大厦附近的摆渡口(原这里有“头坝路”,旧名又作“头摆渡”,即以苏州河口头一个摆渡口而得名)摆渡过江。随着租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每天要求摆渡过江的人数、车辆日益增加,
正在建造的外白渡桥
1856年(咸丰六年)英国人韦尔斯(wills)的“韦尔斯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Soochow Greek Bridge Co.)在苏州河头摆渡处建成一座木桥,该桥拱阔450英尺(137.16米)。为不妨碍苏州河船舶正常航运,桥中间设吊桥。该桥由韦尔斯公司修建,故称“韦尔斯桥”。又以地近外摆渡而称“外摆渡桥”。该桥系商事公司申请承建,非公益性质,规定不论中外人士过桥一律收费,车辆加倍;同时也提供“年票”,年内通用,中国公共性交通有“月票”、“季票”、“年票”即始于此。该桥建成后方便了苏州河两岸之交通,但民众对过桥收费非常不满。由于当时建桥水平和能力较差,数年后,桥梁出现倾圮险情。
1875年(光绪元年)工部局强行接管收购并拆除该桥,出资在其东面另建一座木桥,桥长385英尺(117.35米),宽40英尺(12.19米),两边各有7英尺(2.11米)宽的人行道。该桥紧靠“公园”(即“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故被叫做Garden Bridge,即花园桥。重建后的桥增加了高度,因此不再设吊桥;同时,因该桥由工部局出资重建,不再收过桥费,俗称“外白渡桥”(沪语“白”有不付费而享受之义)。
1937年“八一三”后,大批难民通过外白渡桥拥往租界
20世纪初,上海拟建有轨电车,原木桥不能铺设轨道,遂由工部局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旧桥拆除重建钢桥,次年建成并正式通行电车。
1949年5月,解放军通过外白渡桥进入市区
外白渡桥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全钢质桥,曾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并被列为保护性桥梁。2008年,外白渡桥钢桥建成百年之际进行了拆卸大修,可继续使用50年。
2008年外白渡桥拆卸大修
因该桥由工部局出资重建,不再收过桥费,俗称“外白渡桥”。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旧桥拆除,建成上海第一座全钢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