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阅尽外滩沧桑的海关大楼

2014-10-28 16:27:46

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度14’20.38”,东经121度29’0.02”,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大钟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的大钟式样制造,在英国制成后运到上海组装,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钟。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海关在上海有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上海镇已经形成商埠,当时的管理机构市舶司具有海关的功能。清朝康熙年间在漴阙(今上海奉贤)设海关,不久迁县城大东门外。

外滩第一代江海关

上海开埠后,英国领事巴富尔要求将海关移至租界内,否则外商不缴税。上海道台宫慕久被迫同意在洋泾浜北建造海关署。

外滩海关建筑,可分三个时期、三种形式。最早是由中国人造的一座官衙式的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又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前有两根旗杆。1891年,此屋已十分陈旧,遂翻造新署,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主持施工。1893年第二代海关竣工,建筑为砖木结构,中间有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钟楼两面各有三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加铁栏杆,入门处有一块广场。

外滩第二代江海关

1925年,这座楼房又显得陈旧且不敷应用,于是再一次重建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承建,1927年12月19日落成。新楼规模扩大了,占地面积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建筑分东西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有3层高的四面形钟楼,共11层,总高78.2米;西部直达四川中路,为5层。大楼为钢筋混擬土框架结构,外观为希腊式新古典主义风格。

1927年建造的江海关新楼

这座海关大楼最为世人瞩目的要算数那高耸的钟楼和大钟。钟楼有10层楼高,可以俯瞰外滩及上海中心市区。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度14’20.38”,东经121度29’0.02”,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钟楼四周四个钟面,每面用100多块十二角菱形图案玻璃拼成,直径为5.3米,装有自动开关的电灯72盏,晚上通体明亮,斗大的数字在几里之外也清晰可见。钟面上的紫铜分针长3.16米,重60千克;时针长2.5米,重36千克。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一个重2吨,另两个也重1吨左右。钟的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156米。每周上发条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时左右才能完成。机器房的楼上有1个大钟、4个小钟,每隔15分钟,4口小钟就响起“叮咚叮当”之声;每隔1小时,1个135千克重的大铜锤便敲击十几吨重的大钟,发出雄壮的“当当”声,传到几里外。大钟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的大钟式样制造,在英国制成后运到上海组装,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钟。

海关大钟从1928年1月1日1时起,一直以《威斯敏斯特》乐曲为报时音乐。“文革”时期,钟面的中心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报时的《威斯敏斯特》乐曲改为《东方红》,钟锤钟铃停止使用,改为电子打点和奏乐,钟铃端每边置放12只扩音器,四面共放48只扩音器,按时播放。1986年10月钟面恢复原状,电子打点终止,恢复机械打点,再次响起了《威斯敏斯特》乐曲。1997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威斯敏斯特》乐曲,钟声仍准点响起,但无乐曲伴奏。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重新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

 

(《档案长廊》每周一刊载) 

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度14’20.38”,东经121度29’0.02”,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大钟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的大钟式样制造,在英国制成后运到上海组装,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