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女青年会大楼

2014-11-03 15:16:28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传入中国,至1923年全国已有12个市会,80多个校会,当年举行了女青年会第一次全国大会,成立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大楼旧貌


1930年在圆明园路55号(今133号)动工兴建女青年会大楼,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1932年2月28日竣工,耗资40余万元。

女青年会大楼大门旧貌新颜


大楼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4平方米。高9层,6层以上向后层层收进。中国传统装饰特色的艺术派风格。平面长方形,立面以竖线条为主。长方形钢窗,窗旁深褐色砖柱纵贯上下,形成强烈色彩对比。大楼内外有大量中国传统风格装饰纹样。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有假石回纹,尤以二层窗裙装饰纹样最丰富。正门门楣挑出传统滴水披担,并饰纹样。室内有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

女青年会会训刻碑


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六楼办公,七楼为会所。女青年会上海市会也迁入该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的会训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其宗旨是:本着基督精神,促进妇女德、智、体、群四育的发展,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团契的精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1936年3月9日,梅兰芳与卓别林在女青年会四楼握手叙旧

女青年会手工班制造玩具赠送贫儿


1936年“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前来参观,并会见文化界名流。抗战期间,基督教女青年会与青年会合作,组织了第一批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还开展军属服务、学生救济、难民和贫儿救助等抗战、慈善工作。1941年2月,基督教女青年会迁往内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外滩源改造前的女青年会大楼


女青年会大楼1957年起由上海市房管部门管理,先后由中华基督教女青年全国协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市容监察总队等单位使用。

1994年2月15日女青年会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进入新世纪后,在外滩源改造工程中,女青年会大楼进行了全面修葺和功能置换。

 

附录:卓别林参观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

1936年3月9日,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携《摩登时代》女主演宝莲·高黛等游经上海。其时,国际艺术剧院正在圆明园路女青年会四楼举办“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卓别林一行于当天下午5时30分来到女青年会。

国际艺术剧院为卓别林举办了茶会,沪上100余位文化名人参加。

卓别林与梅兰芳亲切叙旧。他双手搭着梅兰芳的双肩,笑着说:“这真太不公平了!几年前我见你的时候,我们的头发都是黑的,现在我的头发白了,而你还是全黑的,甚至没有一根白发!”卓别林问梅兰芳:当天有没有演出?梅兰芳抱歉地说,最近没有登台,不过京剧名角马连良在新光大戏院有精彩的节目。卓别林欣然答应前往观赏。

卓别林与胡蝶热烈握手,说久仰她的艺名,“我不曾看过你主演的影片,以后再来上海一定先去看。”胡蝶觉得卓别林与银幕上的形象有些距离,尽管谈吐幽默风趣,但绝不轻浮,更没有油腔滑调,便好奇地问:“卓别林先生,我原来以为你一定是很滑稽有趣的。”卓别林眨了眨眼说:“听说你在摄影棚里和导演合作得很好,你所主演的片子也大都是很严肃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又是怎么样的呢?”胡蝶脱口而出:“卓别林先生,你真会说话!”

众人团团围住卓别林索要签名,还争相与他合影。卓别林首先拉着梅兰芳,“让我和老朋友先拍一张。”卓别林喜欢与中国女子合影,赞美她们的漂亮,像展览的画一样精致。他说:“我爱中国,中国的女子很可爱!”

因忙于应酬,卓别林没有时间仔细观看陈列室内的画作。然而对于中国画,卓别林表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幅仕女图,笔墨和签名均为中国画风格。卓别林只看了一眼就说:“这张画大概是一个外国画家的作品吧?”众画家皆惊愕,这幅画确实出自在上海学中国画的一位德国画家之手。当有人问起对中国画的观感时,卓别林意味深长地说:“艺术的作品,与其作理智的表现,毋宁作情感的表达,这才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应具有的目标,感觉和情感的升华。”

卓别林一行于6时许离开女青年会,去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参加记者会。临行时,卓别林说:“我回来的时候要在这里多住几个星期,我要交结许多的中国朋友。”

卓别林在女青年会大楼虽然只有短暂的半个小时,却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精彩的记忆。

  

 (《档案长廊》每周一刊载)  

1930年在圆明园路55号(今133号)动工兴建女青年会大楼,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1932年2月28日竣工,耗资40余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