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女青年会大楼
2014-11-03 15:16:28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传入中国,至1923年全国已有12个市会,80多个校会,当年举行了女青年会第一次全国大会,成立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大楼旧貌
1930年在圆明园路55号(今133号)动工兴建女青年会大楼,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1932年2月28日竣工,耗资40余万元。
女青年会大楼大门旧貌新颜
大楼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4平方米。高9层,6层以上向后层层收进。中国传统装饰特色的艺术派风格。平面长方形,立面以竖线条为主。长方形钢窗,窗旁深褐色砖柱纵贯上下,形成强烈色彩对比。大楼内外有大量中国传统风格装饰纹样。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有假石回纹,尤以二层窗裙装饰纹样最丰富。正门门楣挑出传统滴水披担,并饰纹样。室内有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
女青年会会训刻碑
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六楼办公,七楼为会所。女青年会上海市会也迁入该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的会训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其宗旨是:本着基督精神,促进妇女德、智、体、群四育的发展,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团契的精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1936年3月9日,梅兰芳与卓别林在女青年会四楼握手叙旧
女青年会手工班制造玩具赠送贫儿
1936年“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前来参观,并会见文化界名流。抗战期间,基督教女青年会与青年会合作,组织了第一批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还开展军属服务、学生救济、难民和贫儿救助等抗战、慈善工作。1941年2月,基督教女青年会迁往内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外滩源改造前的女青年会大楼
女青年会大楼1957年起由上海市房管部门管理,先后由中华基督教女青年全国协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市容监察总队等单位使用。
1994年2月15日女青年会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进入新世纪后,在外滩源改造工程中,女青年会大楼进行了全面修葺和功能置换。
(《档案长廊》每周一刊载)
1930年在圆明园路55号(今133号)动工兴建女青年会大楼,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1932年2月28日竣工,耗资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