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广学会大楼

2015-05-12 16:26:37

 

广学会在多伦路的会所


档案长廊丨广学会大楼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广学会是基督教英国长老会创办的文化团体,也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最大的出版机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各地创办了大量大中小学校。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缺少相应的教科书和课外读物。1877年(清光绪三年),传教士大会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筹划以西方教科书为蓝本,编印出版一套适合中国教会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及介绍以西方社会科学学说为主的著作,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主持。



邬达克设计的广学会新楼效果图

 

韦廉臣在翻译编印教科书的基础上扩大业务,1887年创设了出版机构——同文书会。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德国驻沪总领事佛克、英国有利银行伯斐细及传教士李提摩太、慕维廉、林乐知、艾约瑟、丁韪良、李佳白等人参加成立大会,公举赫德为会长。同文书会成立后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宗教、政治、历史、教育及自然科学的著作,对中国知识分子及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同文”仅含翻译使文字相通之义,与该会实际所做的工作不符合,1894年改名“广学会”,宗旨称“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钦点129种西学图书,其中89种出自广学会。广学会出版物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有传教士进入紫禁城,发现光绪皇帝的书桌上摆放着《万国公报》。



设在广学会大楼内的李提摩太藏书楼


广学会最初在熙华德路(今长治路)租屋办公,后迁至江西路、蓬路(今塘沽路),1908年在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造三层楼房。1930年,由于学术活动和出版业务的迅速扩大,广学会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130号建造新楼——广学会大楼。广学会内设藏书楼,由李提摩太于1910年创办于窦乐安路,中西文藏书共8000余册,其中中文图书约1000册。1933年迁至博物院路新楼。

 


1937年广学会会议室


广学会大楼建筑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33年建成,耗银35万两。大楼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坐东朝西。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深褐色面砖饰面,以锐角状竖线条作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入口处第二层至第八层有一通贯各层的实墙面,中间为拱形。



外滩源改造前的广学会大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学会迁至成都。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会。1949年后广学会成员陆续回国。1957年广学会出版部与原中华浸会书局、中国主日学合会、青年协会书局等合并成立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1959年停办。大楼由房管部门接管,曾为上海文体进出口公司办公场所。



广学会大楼今貌


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在外滩源一期项目中,广学会大楼被列为14幢保护建筑之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档案长廊丨广学会大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