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倍尔福路的故事
2015-05-19 16:23:31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说起倍尔福路,许多老上海人都未必知道。它是外滩源地区的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路,长40余米,宽仅3米,东起圆明园路,紧邻英领馆草坪;西至虎丘路,面对石库门群房腾凤里。很难想象,这条小路竟然与上海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
1915年上海英租界图中连接博物院路和圆明园路的倍尔福路
鸦片战争后,上海列为通商口岸。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乔治•巴富尔于1843年11月8日来到上海。翌日,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议定11月17日宣告上海开埠。为了英国人“屯物经商”和“携眷居留”的需要,巴富尔图谋在黄浦江和吴淞江附近圈出一片土地,专供英国人租地造屋。经过多次商谈,上海道于1845年发布告示:“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从此,上海出现第一块外国人居留地。1846年,巴富尔出资1.7万银元购买李家庄(今北京路外滩一带)126亩地产建造领事馆。为了纪念巴富尔,工部局以谐音将英领馆西侧的一条小路命名为“倍尔福路”。
倍尔福路确实很小,大多数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踪影,但它是连接圆明园路和虎丘路上许多经济单位、西学团体、文化部门、政治外交机构相互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
2004年的虎丘路40弄(原倍尔福路)
路东端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抗战期间曾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还开展军属服务、难民救助、学生救济等活动。路西段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阿哈龙犹太会堂,是上海犹太人的重要活动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批犹太人流离失所,上海以博大慈爱的胸怀收容了他们,阿哈龙会堂成了犹太人避难的“福地”。在倍尔福路两侧还有美丰洋行、天裕洋行、国泰保险公司、金安保险公司、午昌茶行、民孚企业公司等企业。附近的文汇报、新民报、亚洲文会博物馆、国光印书馆等更为这条小路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上海,外滩源地区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试验区,倍尔福路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虎丘路40弄东段(2010年)
星移物换,申江巨变。上世纪50年代以来,路旁洋行、公司纷纷歇业,倍尔福路早已挂上了虎丘路40弄的路牌,逐渐谈出人们视野。80年代阿哈龙会堂拆除,建造高耸雄伟的文汇报大楼,这条路愈见渺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滩源地区的开发,文汇报大楼和北侧的松记大楼相继拆除,此路已不复存在。
档案长廊丨倍尔福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