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骑楼街—金陵东路
2015-06-24 14:01:20
档案长廊丨骑楼街—金陵东路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骑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流传到东南亚一带。19世纪30年代,骑楼出现在中国广州。建筑师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相结合,设计出适应繁华商业和炎热多雨气候环境的骑楼建筑。19世纪后期,骑楼滥觞于两广、台湾、福建、海南等地。在东西方文明的共同滋润下,骑楼不仅是人们居住、经商的场所,还能为行人、商户遮阳避雨,以“风雨廊”而闻名于世。
公馆马路两侧多为骑楼式建筑,可避风雨骄阳,为沪上道路独特的风景线
金陵东路全长1402米,是上海唯一一条骑楼式大街,沿途骑楼整齐的方形高柱林立,别具风格,享誉沪上。该路辟筑于1860年,因法领事馆设于路旁,故名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1943年10月更名为金陵路,1945年12月改称金陵东路。
20世纪30年代公馆马路
公馆马路曾经是法租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道路由东向西逐步拓展,东段有法国领事馆、商务参赞办事处和新闻处等机构,许多洋行在附近经营。随着道路的西筑,商业也同步延伸。至19世纪末,沿街商店鳞次栉比,数量多而行业全。1908年,公馆马路通行有轨电车,马路瓶颈处进行了拓宽,街市进一步繁荣。民国时期,路中段集中了50多个行业,200余家商店,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0世纪80年代金陵东路
20年代,公馆马路车水马龙,日益拥挤。1923年,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公馆马路人行道纳入车行道,宽度不得少于12米,沿街房屋改建为拱廊式骑楼,底层辟出宽3米、高7.5米通道供人步行。次年3月,公董局公布《公馆马路拱廊条例》。此后,公馆马路两侧所建的房屋均为骑楼。至1934年,公馆马路南侧有骑楼841米,北侧为532米。这里的骑楼不同于广州等地,其显著特点是,不用券廊形式,没有华丽的装饰,采用方正的结构,显得敦实,有利于采光,简洁而实用。
20世纪80年代金陵东路
这种骑楼开阔大气,底层开设商铺,楼上住居民。宽敞的走廊,为商店和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融合的公共空间,与主建筑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在骑楼长廊游走,不仅惬意,也是城市的一种韵致。夏天的夜晚,楼上居民纷纷搬出躺椅、竹床,在骑楼下纳凉,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金陵东路西藏南路口的鹤鸣鞋帽店。沿街骑楼2003年被拆毁,修建亚龙国际广场时恢复
60年代以来,为便于市民行走,河南中路中国科技书店和南京东路时装公司、食品公司、第十百货公司(永安公司)曾在底层辟出长廊,也可以说是金陵东路骑楼的衍生品。
金陵东路的骑楼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基本保持着历史原貌。2003年9月,金陵东路临近西藏南路处北侧骑楼被拆毁50余米,引起社会各界严重关注,《青年报》载文呼吁保护骑楼建筑,以后建造亚龙国际广场时恢复了这一段骑楼格局。
档案长廊丨骑楼街—金陵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