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上海人抹不去的记忆|大唐视点
2014-10-30 15:38:15
当我步入原钢铁厂旧址,深入其中,面对高大空旷的厂房,有股英雄落寞的感觉。这里曾经也有过辉煌。当我即将要离开厂区时,内心期待着它早日重生,更希望它能成功转型,静谧中的老厂房,也许是在等待凤凰涅槃。
▍图/文:唐士龙
上海,曾是近代中国工业的中心,近代工业产值曾经约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
186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从外滩沿黄浦江修一条马路至“杨树浦”,名为杨树浦路。清光绪八年,李鸿章亲自批准投资,在杨树浦建造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企业——上海机器造纸局。1883年6月,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
此后,相继出现了规模在当时均号称远东第一的发电厂、煤气厂等。杨树浦地区后来发展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工业区。所以,就有了上海人称之谓的大杨浦。也许这是我们上海唯一能称“大”的地方。
但隨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杨浦,已经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华丽转型,第三产业大幅增长而为人称颂。这些年,我经常去一些老厂房拍摄,为自己,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些曾经的记忆。
今天,当我步入原钢铁厂旧址,深入其中,面对高大空旷的厂房,有股英雄落寞的感觉。这里曾经也有过辉煌,当年,工厂的拳头产品是:罗纹钢和盘圆,产品远销海內外。我儿童时的多位邻居大哥在此工作过,还享用过他们在髙温中省下带回来的盐汽水。
当我即将要离开厂区时,内心期待着它早日重生,更希望它能成功转型,静谧中的老厂房,也许是在等待凤凰涅槃。
(《大唐视点》每周三刊载)
当我步入原钢铁厂旧址,深入其中,面对高大空旷的厂房,有股英雄落寞的感觉。这里曾经也有过辉煌。当我即将要离开厂区时,内心期待着它早日重生,更希望它能成功转型,静谧中的老厂房,也许是在等待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