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视点︱勿忘历史,读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2014-12-11 10:55:23

 

大唐内附


这条在上海人中并不起眼的马路上,却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1941年的12月8日上午,诠释了一曲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勿忘历史

读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图/文︱唐士龙



康定路,这条修筑于1906年的小马路,原名康脑脱路,得名于当时英国驻华公使爱德华七世的兄弟之名,1943年更名为康定路。

 

 

 

这条在上海人中并不起眼的马路上,却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1941年的12月8日上午,诠释了一曲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随之陷入日军手中。是屈从敌伪继续办学,还是挺直脊梁关闭学校,暨大面临着严峻的抉择,校董事会紧急会议作出了关闭学校的决定,以示对日寇侵略的抗议。郑振铎先生走进教室向同学们宣布了校董事会的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立即停课,关闭校门”.随后他照常讲课。教师、同学都明白这是最后一课,郑教授讲课格外认真和紧凑,好象要在这一课时里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然而声音却是那样的沉重,同学们听课特别专注。突然马路上传来隆隆的马达声,郑教授一眼望见几辆车头挂着日本旗的日本军车正向学校的方向驶来,他毅然合上书本,以沉重的口气宣布:“记住,这是上午10点30分,现在下课。”学生们全体起立,有的望着窗外的日本车,紧紧地握起了拳头;有的用手抹去无声的泪水,眼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就这样,中国华侨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的办学结束了。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如实的记述了发生在康定路上国立暨南大学的最后一课的悲壮情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人的傲风和傲骨。

 

 

 

 

今天,行走在康定路上是那么的安祥,面对国立暨南大学的旧址,我若有所思。在中国近代,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太多的伤害,使中国多次失去发展的大好时机。

 

 

 

康定路,一条上海普普通通的马路,却在那个年代,上演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我想,康定路全称应为永康安定之路,我愿我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永康安定!愿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不出现——最后一课!

(部分老照片来源于网络,特此鸣谢!)

这条在上海人中并不起眼的马路上,却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1941年的12月8日上午,诠释了一曲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