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视点丨上海外滩: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史
2015-06-24 13:44:37
上海外滩:
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史
图/文:唐士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
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大都市,外滩历史建筑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2015年4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外滩等全国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外滩是上海市唯一入选的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外滩,曾是旧上海以及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中国的华尔街”,是上海一百多年来发展与繁荣的象征,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一个人文荟萃、颇具象征意义的区域。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43个街坊、涉及黄浦、虹口两个行政区,建筑面貌基本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以金融贸易建筑为代表,一些主要建筑,例如汇丰银行、海关大楼、上海总会等代表了当时世界建筑的最高成就。
风貌区内历史建筑集中、街道空间尺度、界面形式富有特色的道路包括:北京东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四川中路、江西中路、圆明园路、虎丘路等。风貌区范围内还有跨苏州河桥梁4座,其中外白渡桥、四川路桥、乍浦路桥三座被列入优秀历史建筑。
外滩建筑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外观精致,细部优美,建筑上充满了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等不同风格的丰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外滩城市空间以强烈的街道空间为特征,呈方格网街坊格局,街廓完整,建筑密度较高,街道界面连续,沿街道形成垂直连续的“街墙”,公共活动沿街展开。
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当您站在外滩黄浦江畔,徐徐的江风吹拂着脸颊,也吹皱了平静的江面。而海关大钟悠扬的钟声,也许让您有股穿越时光的感觉。孙中山、爱因斯坦、泰戈尔、肖伯纳等名人大家,都曾在外滩留下他们的身影。
外滩建筑群,经过百年的积淀。在世界上被称为:除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外,保存的最完好的建筑。其实,这既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在中国,在上海,还有许许多多老建筑需要我们来保护。一个成功的外滩,值得我们深思,更需要我们反思......
大唐视点丨上海外滩: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