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视点-八一三抗战在八字桥打响 】

2014-08-13 14:52:22

大唐内附

     今年是“八一三凇沪抗战”爆发77周年。今天,当我来到位于上海虹口广中路和柳营路交界处的八字桥时,面对这座在上海并不起眼的桥梁,曾经的历史沧桑让我对它肃然起敬。
 

  现在的这座八字桥,改建于2004年,二、三十米长的水泥结构桥梁,曾是一座铁架桥,因桥头两端呈喇叭口“八字”形,铁桥由此得名。八字桥,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座很普通的桥梁,但77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次大决战——淞沪抗战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
 

1937年8月13日午后3时许,中国陆军德械师之一的第八十八师孙元良将军部五二三团一部(孙元良,黄埔一期生,他的儿子,就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沿宝山路西段向八字桥方向搜索前进。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一个小队,从宝山路东段向八字桥推进,双方在八字桥猝然遭遇,究竟是谁先在上海开出第一枪,现在已经无法查证,中日双方在此爆发直接战斗确是事实。下午四时许,日军挂出作战的战旗指令,停在黄浦江与长江水域的日本舰队,立刻炮击中国军队阵地与上海市区,中国军队即刻加以反击,中日于八月十三日在上海正式开战。
 

在三个月时间内(8月13至11月12日),中日在上海共投入兵力近百万。中国方面为75万人以上,几乎调动了当时中国所有兵力的1/3。8月14日,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淞沪抗战,诱迫日军改变作战方向,即由日军原先的由北至南,改为由东向西仰攻。这一战略的成功,绝对绕不开一个人,即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将军,说起这位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现在人知晓不多,但说起钱学森,在当代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是否知道,钱学森就是蒋百里将军女婿。

蒋百里将军

当时,蒋百里在日本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但战略上,日军的失败却早已注定。
 

行走在八字桥上,看着今日车水马上龙的景色,我在想,近代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日本。从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日本始终是以恶魔的形象出现,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重大伤害。可喜的是,今日之中国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我站在八字桥上,作为曾经从戎二十一年的军人,我要向那些战斗在八字桥上的中国军人敬礼!你们不屈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八字桥上的故事永远让我们后人铭记…
 


 


 

‖链接•淞沪会战经过‖

  8月13日-8月23日

  中国军队发起对日本驻沪部队的攻围战,中国第9集团军向虹口和杨树浦的日军根据地发动进攻。

  8月23日-9月10日前后

  中国军队进行抗登陆作战。在此期间,日本上海派遣军5个师团先后在宝山、吴淞、长江和黄浦江沿岸登陆,中国军队在宝山、吴淞、杨行、月浦、罗店等地进行大规模抗击作战。

  9月10日左右-10月初

  中国军队在沪太公路东西两侧、蕰藻浜北岸进行大规模抗击战,对日本上海派遣军由北向南的进攻举行阵地阻击。

  10月5日-10月26日

  日军沿沪太公路由北向南发起大规模进攻,试图占领大场、闸北、江湾等地,实施“中央突围”。中国军队举行以大场为中心的十月会战,在蕰藻浜南岸到走马当南北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抗击战,淞沪会战进入最高潮。10月26日,大场陷落,中国军队在苏州河以北防线崩溃。

  10月底-11月5日前后

  中国军队中央作战集团退守沪西苏州河南岸,抗击强渡苏州河的日军,进行苏州河南岸会战。

  11月5日-12月2日

  中国军队进行杭州湾北岸阻击作战,并在太湖南走廊、北走廊对南下西进的日本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进行阻击。11月8日,中国军队全线西撤。到12月2日,江阴失守,淞沪会战宣告结束。


 


 

 


 

八字桥,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座很普通的桥梁,但77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次大决战——淞沪抗战在此拉开了序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