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摄影·人在旅途 缅甸行摄(二)——佛家弟子
2015-01-30 16:02:55
星摄影·人在旅途
缅甸行摄(二)——佛家弟子
忻耀进
这次如果要问到缅甸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相信我们这个以摄影人为主的团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和尚、尼姑......是的,从机场出来沿途就能够看到佛家弟子的影子,车子开着、开着。忽有一个摄友起身,敏捷地把握机位,“啪、啪、啪”和尚坐在摩托上的身影收入囊中,同伴们羡慕、嫉妒、恨啊。渐渐地和尚、尼姑见了多,也不兴奋了,但作为一个疑问,我们总在萦绕:这个国家需要这么多和尚、尼姑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不劳动谁给他们吃的呢?这些稚气未脱的小沙弥(小和尚)怎么没有爹妈管?
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钏导的讲解及深入其中,我们的疑问一一化解。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人人都要出家一次,这个国家有95%的人是佛家弟子,难怪有这么多和尚、尼姑呢,不过你不要以为这个国家有这么多职业和尚、尼姑,一般民众出家只需出家几天或者十几天,也可以反复出家。
只要一穿上这身袈裟,大家都把你当真正的出家人看待。比你先出家的僧人,甚至身份比你高出几倍的法师、长老,都会称你为法师、师父,而自称学生、弟子;俗家人更是把你当僧宝看待,不仅一般的居士信徒对你恭敬有加,迎面碰到你会低头合掌避让一旁,连你的爷爷、奶奶、父母、兄长都得给你磕头顶礼。这个真的叫“爽”,如果生活在缅甸俺还真可能把头一剃,勇敢出家。
那么,佛家弟子靠什么活着.上面讲了,这个国家是佛教国家,那些和尚和小沙弥每天都要出去化缘,他们手拿衣钵,沿街、沿村化缘,而无论是做什么生意的,还是普通村民都会乐善好施。笔者在一家小吃铺亲眼见店家特意小炒了一个菜,加上饭给了一个小沙弥的衣钵里盛满,小沙弥双手合十表示感谢。而尼姑就没有他们随意,一星期只能出去一次化缘,在路上,我们偶遇了一对小尼姑出门化缘,当然,我们也是大大地乐善好施了一番。
缅甸的僧人,别人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你没得选。很多僧人是自己化缘,很多人吃到的是别人的剩饭。人家给你肉,你就吃肉,人家给你菜你就吃菜。但从缅甸的生活水平来说,吃肉的机会是寥寥无几的。如果今天没人给你吃的,你就饿着。
问题来了,这些小沙弥是从何而来,据说很多都是孤儿,这个佛教国家没有孤儿院,但他们有大量的佛学院,吸纳社会上吃不饱、穿不暖的儿童。由于缅甸这个国家人民普遍地都受到了佛法的熏陶,给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应。在缅甸,除了政府与民主党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摩擦外,你很难听到哪里发生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的事件,当然更别说亲眼目睹了,甚至连吵嘴打架的现象都看不到,神奇伐。
我们摄影团在上海买了好多文具用品,带去好多零食,在蒲甘的一个佛学院里我们的爱心得以实现,看着这些可爱的小沙弥,团长毛总及巴士国旅的李总带头将带去的礼物送到他们的手里。小沙弥则排队向来自上海的客人送去“两只老虎”等中国歌曲,稚嫩的声音加上一双双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让我们这些“老外”激动不已,只恨东西带的少了点。
讲到佛家弟子不能不讲“马哈伽纳扬僧院”。其实这里是一个佛教大学。里面的学生有各种阶层的。相当于你上学有不同的年级。僧人吃饭靠的是化缘,这里因为是一个很有名的佛教大学,很多人会给他们供斋。供斋的都是老百姓,而不是政府。这里的僧人每天吃两次。一次,早上5点,一次中午10点。他们保持着小乘佛教的重要传统,过午不食。
这个佛学院我们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是接近下午4点,来的时候他们已经下课,这些佛家弟子大部分都在扫地,当然也有用功者在旁努力读经,认真修行。第二次是赶在上午10点前,要看看著名的千人僧饭的壮观场景。9点45分开始,僧人们开始排队向饭堂进发,而他们在行进中,是没有任何杂念的,看看俺拍的照片就可窥见一斑,他们面无表情,有序地向佛主安排的进食地,进食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带头念经,众僧附和。虽然不懂,理解中肯定是感谢佛主。吃饭时也是细嚼慢咽,不会发出任何响声,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看他们吃饭也会令人生起一种崇高圣洁的感觉。
在缅期间,开始听到钏导说这里的治安非常好,没有小偷等什么的,好像还不太相信,但经过短短的几天,我的顾虑打消了。因为佛家弟子受到佛教的教导,能孝敬父母师长,尊重长辈,怜爱幼小,奉持五戒十善。所以,大家都在议论,是他们个个有修养呢,还是信仰的力量强大呢,相信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感谢好友张国平提供部分照片。)
星摄影·人在旅途 缅甸行摄(二)——佛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