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瓦房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取得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抓住机遇面海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等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

(一)“七五”时期(1986-1990年)

经济建设。一是探索经济发展新方式。“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外资、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竞相活跃在经济舞台。1987年,中国交通银行大连瓦房店办事处对外试营业,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县级交通金融机械。1988年,由香港兴隆贸易公司与民营企业瓦房店市岭东综合厂共同出资,在祝华兴办全市第一家三资企业—大连华金有限公司,开启了全市企业引进外资,打入国际市场的先河。19899月,瓦轴在加大产品出口量的同时,创立了首家合资企业—瓦房店华美轴承有限公司。二是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情况。1990年,三次产业分别为4.51亿元、5.89亿元和2.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下各时期同),分别比1985年增长112.9%124.0%97.9%5年年平均分别递增16.3%17.5%14.6%。三次产业结构由1985年的35.5:44.2:20.0调整为1990年的35.4:46.2:18.5。构成社会总产值的物质生产服务部门布局趋于合理,依次为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三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完成了市区共济大街拓宽和北部两洞桥降坡工程、南西北出口拓宽工程,开工拓宽建设东出口,程控电话前其工程结束,“引龙入湾”工程、煤气甲烷化工工程基本完成。沈大高速公路瓦房店区段跨海大桥建成,成为全国首座跨海大桥。四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七五”时期,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完成53.36亿元。同1985年相比,1990年全市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84元,5年年均递增15.8%。全市拥有国民财产35.9%亿元,增加17.4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国民财产25亿他,增加11.6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779万元,增长97.9%,年均递增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亿元,增长94%,年均递增14.2%;外贸出口供货额3.12亿元,年均递增47.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2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2.22亿元,增长1.2倍。

政治建设。1986年、1989年,分别召开了中共瓦房店市第一次、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完成“七五”计划,提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1986年,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全市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改革进取,开拓创新,为振兴瓦房店再战宏图》工作报告,为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12月,依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中共瓦房店市委决定,正式成立了瓦房店归国华侨联合会。1989年,首次对市政府机关中层干部进行管理职能创新,在全市率先推进中层干部聘任制,并就中层干部聘任、交流、培训、考核、奖惩等方面做出了新规定。

社会事业建设。一是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情况。1987-1990年,市区建设投资总额分别为794万元、1012.2万元、1142.4万元、2353.8万元,主要用于路面、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二是就业安置情况。1987-1990年,城镇安置就业人员分别为3137人、3033人、4630人、6545人,劳动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加。三是城乡居民居住情况。“七五”期间,农村居民住宅使用面积由1987年的1319万平方米上升到1989年的1369万平方米。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20.5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为5.8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四是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情况。1988年,瓦房店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是全国第一个县(级)残联。1990年,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瓦房店市成为大连市人口最早超百万的县级市。

文化建设。一是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七五”期间,共分4个批次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分别于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按标准验收。大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3家联合验收团来到瓦房店市委党校,正式批准成为享有成人中等专业资格学校。1987年,对中小学教师实行首次职称改革,全市评选出大批高、中级知识分子,落实了知识分子农转非政策。1989年,市委、市政府为教育办了包括建立学校、修建校舍、翻建教学危房等8件实事,并于同年4月成立了辽宁省第一家县级团校—瓦房店市团校。1990年,瓦房店市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教育科研二等奖。“七五”末期,全市拥有中小学校504所,在校学生数达到153121人。二是文艺、体育、广电等事业发展情况。1986年,瓦房店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同年,瓦房店市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87年,瓦房店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台(有线)正式开播,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县(市)级广播电台中波台。1988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建立了瓦房店电视台。“七五”末期,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121个,电视覆盖率达到85%,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44万余人。三是人才科技事业发展情况。1986年,为提高农村科技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2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设置专职科技助理员,成为大连地区乡镇第一支专职科技管理队伍。1988年,瓦房店市第一次人才交流大会召开,迎来了人才工作的春天。同年,赵屯乡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成为辽宁省第一家乡级科委。“七五”末期,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4266人。

生态建设。1988年,参与“绿叶杯”竞赛并获得好名次。当年新建草坪4444平方米,新建花坛650平方米,清除垃圾12万吨。1990年,新建草坪14850平方米,新建花坛9566平方米。城市环保和绿化工作得到加强,在省“绿叶杯”、省“卫生城市”和大连市“文明城区”三次检查评比中均获第一名。

(二)“八五”时期(1991-1995年)

经济建设。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瓦房店各行各业加大了改革与创新力度。1992年,瓦房店市成为全国县级商业改革榜样。1993年,瓦房店东旭非标准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跻身中国乡镇企业行业最大经营规模百家行列,成为本市首家推进股份制企业。1994年,瓦房店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5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同年,经中国农业银行大连分行批准,成立了瓦房店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独立经营农村信用合作业务。农行大连分行决定农行瓦房店分行与农村信用联社正式分开。1994-1995年,对全市193户国有企业全部进行了清产核资,落实清产核资政策,卸掉企业历史包袱。1995年,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国税、地税两局实行分设。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拥有1个全资子公司、1个分公司、12个控股公司和8个参股子公司,时有总资产28亿元,职工2.28万人。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情况。1991年,全国首条高速公路瓦房店段建成通车。大连大华商贸有限公司成为辽南地区最大的私营副食品批发企业。1992年,东北地区动物园协会将市园林管理处珍禽动物繁殖场,定位东北地区唯一的红腹锦鸡繁殖基地。1993年,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辽南家具城,成为辽南最大家具集散中心。引进俄罗斯鲟鱼养殖列入国家科委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俄罗斯鲟鱼育苗和养殖基地,被农业部誉为中国鲟鱼之乡。1995年,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大成食品(大连)有限公司落户炮台镇,成为辽宁省当时最大的“一条龙”食品独资企业。三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地方国内生产总值5年累计完成161.4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108.04亿元,1990年比,年均递增29.6%;1995年三次产业分别为15.25亿元、24.92亿元和9.95亿元,分别增长1.2倍、2.4倍和1.4倍,5年年均递增26.1%34.2%27.6%;产业结构由35.4:46.2:18.5调整为30.4:49.7:19.8;全市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328元,增长4445万元,年均递增27.4%1992年,瓦房店连续8届入选全国百强县(市);1993年,获辽宁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第二名;1995年,瓦房店特种油品厂被评为全国500强。

政治建设。1991-1992年,先后召开了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市委二届八次全会、中共瓦房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市四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1992年,瓦房店市大华商贸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成立了全市首家私营企业党支部。1993年,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同年,瓦房店特种油品厂工会委员会建立,成为全市首家私营企业工会。1994年,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确定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在1994-2002年间,完成了两次党政机构改革,实现政企、政事分开,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400余名机关干部离岗。

文化建设。一是对文化科技事业的投入情况。“八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费由1991年的3195.1万元,提高到1995年的7721万元;科技三项费用由1991年的54.7万元,提高到1995年的182万元。1993年,经多方筹资,恢复了千年古刹永丰寺。同年,瓦房店电视台投资800万元修建电视演播室,是当时全省县级第一家建有电视演播室的电视台。1994年,市政府投资450万元,修建了瓦房店市体育训练馆。同年,修复了复州古城遗址、横山书院、永丰寺等人文景点,并修建了复州城微型城。1995年,市委市政府筹集4万元,创立了瓦房店文艺基金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活动情况。1991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电视台和文化局举办了首次春节文艺晚会。同年,北方17省在瓦房店召开现场会,学习岗店街道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获瓦房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星火科技一等奖,其模式化栽培技术获农牧渔业部三等奖。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老虎屯镇考察,对该镇扫盲工作给予肯定。举办了第七届迎春同乐百花会,开展以“商厦之夏”为龙头的城乡夏季乘凉晚会活动。农村图书发行工作被评为全国10个“红星县”之一。1994年在太阳升乡陈屯、1996年在土城乡丛屯村发现了两处汉魏墓群。1995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戏下乡20余场,提供科技咨询965条,送科技图书25万册。谢屯镇荣获省文明镇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大连市文明镇。“八五”时期,全市全面实施“星火计划”、“科技兴瓦”工程,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5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情况。1991年,成立大连第一所私立寄宿学校—私立大连长胜学校。同年,得利寺农校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为大连地区第一所获此荣誉称号的学校。城乡全部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瓦房店市被评为省扫盲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大连瓦房店长文武术学校成为全市首家民营武术学校。当年,瓦房店被评为辽宁省农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八五”末期,全市有各类学校492所,共有在校生173310人,专职教师8502人。四是其他文化事业发展情况。1991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同年,瓦房店烈士陵园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市档案馆首批晋升为辽宁省县(市)一级馆。1993年,市委常委决定成立瓦房店报社,并创刊《瓦房店报》,成为大连地区首家县(市)党报,后更名为《瓦房店日报》,获全国报界百佳单位称号。1995年,开通中央电视台4套加密频道节目,成为全国县级最早开播此节目的电视台。同年,松树镇政府出资60万元,建成大连市东北部山区首家乡镇电视差转台。

社会事业建设。一是帮困脱贫情况。1992年,全市695户特困户有305户实现脱贫,脱贫率为44%1993年,全市城乡集资43万元帮困脱贫,715户特困户人均收入达到500元,脱贫率为26%1994年,全市676户贫困户中有145户脱贫,脱贫率达24.4%。二是社会保障情况。1992年,全年安置待业青年就业6592人,失业率下降到1.7%1994年,全市有560家企业、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10家企业、8.4万人参加统筹养老保险,395家、7.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全年给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770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6353万元。1995年,全市发放失业救济金750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7940万元。设立“温暖工程”基金,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乡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扶特困户238户,乡镇和机关各部门共帮困762户,全年投入资金65万元,户均650元。三是人们日常生活情况。“八五”期间,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煤气、液化气、自来水等使用普及率不断提高。市区煤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92年的75.9%,上升到1994年的90%以上;城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由1992年的93.9%,上升到1994年的96.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199236.1%,上升到199440.3%。四是城乡建设情况。1992年,全市程控电话开通,电话号码由4位升到7位。当年,瓦房店市获省综合治理标兵称号。1995年,市区实施“安居工程”,住宅竣工面积165740平方米。当年,在市区建立了1.1万平方米的街心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生态建设。一是植树造林情况。1993年,大连市委、人大、政府、政协4大机关,大连造船厂等10个企业,部分驻地部队和军事院校共21个单位及瓦房店市直机关干部与当地群众3500人,在沈大高速公路海湾大桥北侧的9座山头,造林和补植造林91公顷,植黑松苗10万株。同年,胜利乡望海镇按2亩旱田补1亩水田的方式,将120公顷坡耕地从农户手中置换出来,进行造林绿化和景点美化,成为全市首家退耕还林村。1994年,启动了消灭宜林荒山工程,计划在3年内基本完成2.58万公顷宜林荒山的绿化任务。当年,全市抓工程造林447处共计万余个工程。抓补植造林4200颂,全年共造林1.8万余颂。二是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1992年,园林绿化369公顷。新建和维修民用公厕37个。瓦房店造纸厂和瓦房店化肥厂2项重点污水治理工程按期完成。在创建卫生城和“绿叶杯”达标竞赛中,被评为省县级卫生模范市。1994年,各级各类学校自发美化、绿化校园,其中有25所学校被大连市评为美化、绿化校园先进单位。城区绿荫覆盖率达32.4%1995年,第一支专业森林消防队在三台子国营林场成立。当年,完成绿地面积72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4.9平方米,城共绿荫覆盖率达35.6%。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情况。为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瓦房店充分利用东岗乡大咀村的三面环海优势,建成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年发电量为2448千瓦小时的风力发电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三)“九五”时期(1996-2000年)

经济建设。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情况。1995年,市属工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00年,全市破产企业63家,出售企业40家,租赁企业12家,采取其他形式70家,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法人。1996年,瓦房店市国税局在本市系统内建立税收征管体系,取消原有专管员管户制度,实现管户向管事转变。农村在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责任制、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两田制”,全市实现“两田制”耕地1.43万公顷。继复州城镇之后,炮台镇也被列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7年,全市首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瓦房店支行成立。瓦轴东北第一B种股票发行获得成功。1998年,农村乡镇20个粮库全部退出政策性收储企业体系,实行粮食体制改革,改变财政拨款模式,实现了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转变。1999年,复州城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情况。1996年,瓦房店—肖家炉一级公路、双房身—那屯一级公路建成通车。瓦轴集团公司与日本THK株式会社共同组建大连蒂业技凯瓦轴工业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通过了IS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0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瓦房店市大华商贸有限公司和瓦房店特种油品厂经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企业评定协会评选为1996年度全国500家最强私营企业。集贸大厦与轴承经贸中心一起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岗店街道被省政府授予辽宁省发展乡镇企业百强称号。1997年,东风水库复建工程被评为水利部优质工程、国家优质工程。三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地方国内生产总值5年累计实现389.7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228.3亿元。2000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值为9555元,比1995年增加3317万元,5年年均递增8.6%。同1995比,2000年三次产业分别为17.04亿元、49.8亿元和21.16亿元,增长3.3%72.1%63.4%,5年年均递增0.7%11.5%10.3%;三次产业结构由30.4:49.7:19.8调整为19.4:56.6:24.0。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海滨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初具规模,专业市场相继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瓦房店市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称号。

政治建设。一是开展系列政治教育和学习活动。先后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集中教育等活动。中央、省市领导到炮台镇看望姜云胜,并深入开展向姜云胜学习活动,促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开展。同时,省纪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在瓦房店市召开了“深入学习姜云胜,做勤廉兼优党员干部”座谈会。姜云胜同志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在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市委宣传部召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讨会。二是加强干部管理。1996年,市委决定面向全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首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有2100余名机关干部过渡为国家公务员。瓦房店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2人次,并加强了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当年,开展了“清房”、“清车”工作,狠刹公款吃喝玩乐之风,全年有98%的领导干部向组织写了自律报告。1997年,全市首次建立干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瓦房店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反腐败工作机制。1999年,对全市106个乡局级领导班子实绩实行量化考核的办法,增强了领导成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市各级工会认真组织职工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在工作中坚持民主决策、坚持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坚持保证工会组织健全和完善等原则,做到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全市有26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活动。全市进行了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首次采用差额形式的直接民主选举方法,对全市393个村委会全部进行了换届选举。2000年,全市农村共建立3142个“党群共富责任区”、6185个“党群共富”小组,参与党员和群众分别达1万和35万人次。

文化建设。一是教育事业发展情况。1997年,针对农村小学课程门类繁多而教师编制偏紧的实际,农村小学试行课程整合改革,得到了国家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改革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办法,普通高中招生依据初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确定初升高名额。1998年,从德、识、能、绩4个方面,首次实行中小学教师双聘制考评。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注册成立独立建制的民办学校—大连新世纪高中,首开全国师范院校创办民办学校的先河。二是文化科技活动开展情况。1996年,电视台首次参加全国城市大赛获5金。全市有多人在省市各类文艺汇演中获奖,有50多件作品获市级以上奖。精心组织了迎春同乐百花会及多次大型文艺活动。1997年,瓦房店市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群众性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同年,市艺术团成立,丰富了全市人民文化生活,后更名为辽剧团。1998年,承办辽宁省第三届皮影戏调演活动,拯救文化遗产,赢得省领导和国际友人高度赞扬。1999年,全市组织人员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达5万人次,新品种应用率达98%以上,新技术推广率达96%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辽南戏《姜云胜》进京演出并获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三是其他文化事业发展情况。1997年,投资1100万元,建筑面积为5237.3平方米的瓦房店少年宫落成。政府出资开始修复有987年(截至1997年)历史的复州永丰塔,该塔后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鉴于在我国田径运动上作出的突出成绩,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瓦房店全国田径之乡称号。

社会事业建设。一是城乡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情况。1996年,建成世纪广场,成为大连北三市标志性广场。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2.17平方米,农村居民住宅人均面积24.4平方米1997年,全市营运手续齐全的个体私营客运出租汽车达到15696276个座位,其数量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1998年,瓦房店电信局全年放号2.2万户,全市城乡公用网上电话达8.2万户,主线普及率达8.07%,实现村村通电话,成为全省第二个、大连市首家的国家电话市。“九五”期间,总计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3亿元。二是扶贫帮困情况。1996年,广泛开展职工生产、生活自救,建设“温暖工程”活动。各级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1827户,向1668户困难职工发放救济款37万元。1997年,下放临时性救济款4万元,共补助农村少数民族特困户80户。建立了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驻地部队认亲帮困的三级扶贫责任制,全市认亲帮困1000户。1998年,市委市政府分5个阶段,切实帮助2931名下岗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和再就业问题。市教委在全市教育系统实施“助学帮困百千万工程”,市教委全体干部及全市500名校长、5784名教师帮助困难学生8598人,帮助总值百万余元。三是社会保障情况。1996年,全年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147家,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80个,调解各种劳动争议案件和受理职工来信来访300件,结案率达95%1998年,本着“把握政策、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精心指导、规范操作”原则,完成企事业单位改革、职工分流、并轨、裁员工作,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失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企业内欠和再就业问题,仅核实认定的“五种人”就达8394人,解决资金1.2亿元,确保有关待遇得到落实。1998年,全市人口达到28.54万人,人口密度1703.87/公里,为全省人口最多的县城。此外,辽南首家旅游协会—瓦房店市旅游协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瓦房店市全国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瓦房店获全国工会基层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生态建设。一是造林绿化情况。1997年,宜林荒山造林1667公顷,“四旁”植树375万株,全年建设园林式村庄12个,巩固完善3个,创建花园式单位80个。1998年,完成“四小”造林20050亩,完成“四旁”植树293万株,地产林改造7900亩,石质山造林29万株,当年新建园林式村庄13个,巩固提高12个,新建花园式单位50个。1999年开启沈大高速公路退耕还林工程,至2000年,境内高速公路两侧共退耕475公顷发展生态林。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前后的19.2%增长到“九五”末期的31%,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绿委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县),被辽宁省评为省建公路两侧绿化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城市。二是环境综合整治情况。1996年,全年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及生产项目26家(个),全市治理污染投资727.2万元。1997年,审批“三同时”项目2203个,总投资38381.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655.6万元。年内,整治总长为15.6公里的回头河,对其进行污水处理,并对有关设施进行改造,共完成治理段11公里,提高了城市排污泄洪能力,改善了河道周边环境。1998,投入资金约600万元,178家污染单位进行治理,年底完成治理项目95个。全年建设了8.04平方公里的二类噪声达标区。1999年,全力推进“工业污染达标限期治理工程”,全市治理完成率达91%。连续9次捧回省“绿叶杯”,并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称号。2000年,全面实施“蓝天碧海工程”。关停、取缔小水泥、小红砖企业32家。三是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1998年,经省林业厅批准,成立总面积为132.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6公里、森林5217.9公顷的省级森林公园,命名为大连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成为当地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瓦房店市种牛场经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重点资源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复州牛这一地方优良品种。

(四)“十五”时期(2001-2005年)

经济建设。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情况。1998-2003年,先后有5300余名商业系统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全系统国有企业职工全部实现经济裁员。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全面推开,全市农村税改后总体减负3340万元,减负率61%。瓦房店市林场和柞蚕种场相继完成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向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的转变。2004年,瓦房店市农村信用社被列为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至2006年底不良贷款比2004年初净下降了2.41亿元。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情况。2003年,大连华丰企业集团、香港东昌集团大连东成油墨、瓦房店市轴承总厂、大连重工.起重风电项目等纷纷落户西郊工业园区。总投资1.28亿元的“引松入瓦”水源三期工程竣工。2004年,市政府批准启动祝华工业区开发建设工作,基础设施投资1.5亿 。翌年,实现总投资34亿元、开工项目16个、税金3.6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由于松树水库水源告急,紧急启动投资6248万元的“引东入瓦”供水工程。总投资486亿元,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的辽宁红沿河核电厂落户红沿河镇。2005年,农村电网两期改造工程竣工,其中一期完成投资10441.9万元,二期完成投资16606.1万元。市政府决定将军石渔港建成国家级中心渔港,并列为大连市三大重点渔港建设项目之一。天一鹅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年屠宰1000万只鹅,成为瓦房店市新的支柱产业。争取国家投资1028.3万元,开发建设复州湾东风村农业园区。三是重大产品开发情况。2002年,大连富美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研制的两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03年,高压开关厂采用真空灭弧技术开发的SF6高压断路器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华录松下开发生产VCD机芯等电子产品,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开发的空白。2004-2006年,瓦轴“ZWZ”产品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2006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称号,并创造了主要经营指标在中国轴承业排名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中国名列第一、技术研发能力在中国名列第一、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中国排名第一的佳绩,《人民网》、《中国质量与品牌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联合推荐。四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十五”期间,地方国内生产总值5年累计实现68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4.7%2005年,三次产业分别为40.47亿元、106.24亿元和54.46亿元,同1995年比,分别增长87%104.4%92.9%5年分别年均递增13.3%15.4%14.0%。三次产业结构由19.4:56.6:24.0调整为20.1:52.8:27.1。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8亿元,增加1.33亿元,5年年均递增19%2004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评比的排序中名列第48位,比上届提升了20个位次。

政治建设。一是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全市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教活动中,探索星期三驻村服务日、村两委集体公开接待日、党员联系户教育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举办大型歌咏大会、“两先两优”表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系列活动,庆祝建党80周年。同时,市委还启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3批进行,从2005年开始历时1年半时间,全市共有4.5万名党员和2108个基层党组织参加了教育活动。二是党组织建设情况。2004年,市委成立了非化企业党工委,负责领导和指导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至2007年末,全市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301个,其中新建党组织102家,党组织覆盖率达21%。三是干部管理情况。市委于2002年首次集中出台10个干部制度改革文件,对干部选拔任用具有深刻影响。同时,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贯彻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市委还决定2003年起,连续3年面向全国高等院校选调百名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该市工作,在全省率先建起县级选调生队伍。四是行政管理与机构改革情况。长兴岛交流岛建制镇于2002年撤销,划归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管理。2002年,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27项,废止规范性文件129件。积极稳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20%,精简人员22%。政府采购工作于2003年全面展开,每年节资率达到20%以上。并于同年开通市政府网,基本达到政务公开、对外宣传、方便群众的要求。2004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全市事业单位由原来的489个减少到357个,编制由20917人减少至12756人。2005年,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至2008年末,累计受理审批服务事项98562件,办结97739件,办结率99.1%;行政收费和契税征收额合计2.82亿元。群众对中心的满意率为99%。此外,老虎屯镇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文化建设。一是文化建设投入情况。2004年,由大连市政府拨款40万元,瓦房店市财政拨款20万元,用于维修横山书院。2005年,全年总投资1784万元,市农村学校全部实施远程教育。为建立健全卫生体系,筹集资金7366万元,用于房屋工程和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建设。二是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01年,全市控辍保学工作成绩突出,初中平均辍学率控制在4.9%。德育实效性强,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2002年,依据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精神,办事教师资格认定手续。2004年,老虎屯镇11所村小学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并被大连市批准为“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十五”末期,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5所,在校学生117314人,专职教师6691人。三是重大文体活动开展情况。2002年,省文化厅正式将“辽南戏”更名为“辽剧”,成为全省唯一的地方戏种。电台、电视台、报社整合为一体。瓦房店市被确定为省级皮影发展基地。民乐团获省艺术节5个金奖和1个特别奖。开展了“强市壮乡富民主旋律”系列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有30余个单位、4000多名演职人员和20余万人次参与演出和观看。20039月,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帆船、帆板比赛在长兴岛镇举行,这是该市承办的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2005年,辽剧《谢大妈送礼》获首届中国戏剧金奖,并成功举办了“瓦房店市建市20周年”社会宣传活动。

社会事业建设。一是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情况。2001年,新建占地1.07万平方米、总投资180万元的八三广场。同时,还新建了占地4523平方米、总投资90万元的德华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场所。2002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9.8亿元,是前五年的2.1倍。2003年,市政府全面启动新城区开发建设,总占地面积14.38平方公里。二是社会救助和保障情况。2001年,首次发放寒窗基金,对97名贫困家庭的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的助学金。2002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共包扶农村特困户2000户,投入包扶资金205万元,共计脱贫604户,脱贫率为30.2%。开展了两次“献爱心送温暖”捐助活动,捐款435.8万元,募集衣物2万件。2003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国有企业95户、事业单位132个,共裁员16871人,核定发放经济补偿金2.76亿元,并审核认定“五种人”8398人,涉及资金1.21亿元。同年,对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实行全员参保,增加参保单位181个,包括在职职工10238人、离退休人员5020人。市慈善总会也于当年成立,成立当天便募集善款339万元,为慈善总会发展、救助贫困百姓奠定坚实基础。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政策,当年有1013人获得奖励扶助。200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劳动争议仲裁院,先后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860件,涉及劳动者5000余人次,为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2004-2007年,市政府将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列为为市民办实事之一,为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建房1163户。2005年,对16473户城乡居民、28256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妥善解决了5136名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保证了4.2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西郊园区张山咀、曲大屯两村村民由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并参加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三是社会维稳情况。2003年,全市动用市、乡、村防疫人员3万多人次,排查人员近40万人次,处理突发事件10余起,喷洒消毒药品达5.2吨,全市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2004-2006年底,全市有50%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被评为大连市平安创建先进单位,30%的家庭被评为该市“平安家庭”,瓦房店市也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平安县(市)。

生态建设。一是植树造林情况。2003-2005年,植树造林面积分别完成26.4万亩、19万亩和17万亩,分别植树3455万株、3741.5万株和3741.6万株。2003年,退耕还林8.4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并通过省级年度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5%2004年,新建和完善绿化通道72公里,绿色屏障18公里,封山育(护)林11.5万亩。2005年,建设绿化通道120公里,绿色屏障17.2公里,河流绿化35条,造林成活率85%以上。二是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2002年,投入污染防治资金600万元,治理完成炉窑45台,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400余吨。2003年,全年审批项目156项,项目总投资26518万元,环保投资达1865万元,占总投资的7%。全年共督促38家企业完善“三同时”措施,并严密监控、杜绝“新6小”、“15小”项目死灰复燃。2004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07项,总投资2.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116万元,占总投资5%。依法查处36个污染严重的违法建设项目。当年,大连市政府加大对瓦房店市造林绿化建设投资力度,当年安排拨付造林绿化资金1827万元,占大连市造林绿化年度计划总投资的55%。全省县级最先进的森林防火瞭望指挥监控系统在市林业局建立,解决了全市森林防火因地域广且多丘陵山地而难以监控的难题。瓦房店市龙山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成为东北地区县级市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2005年,全市27个乡镇全部实行封山禁牧,生态环境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情况。老虎屯镇从1997年开始,先后投资4.6亿元,全镇硬覆盖率达91%,绿化覆盖率达40%,自来水普及率达97%,卫生水普及率达98%,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2005年,全民携手创建国家卫生城,以城市建设者为重点,投入资金30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亮化美化、环卫、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环境保护、全民健康教育和除害防病等七大工程,并于2007年成为东北第一家县级国家卫生城。此外,仙浴湾旅游度假区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AAA级旅游景区。

(五)“十一五”时期(2006-2010

“十一五”时期,瓦房店市以“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四大战略为引领,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辉煌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及任务。以“大规划、大项目、大投资、大舰队、大和谐”为显著特征的“瓦房店模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经验被辽宁省委在全省推广,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建设。“十一五”时期,瓦房店市经济取得了突出猛进的发展。一是面海发展全面展开,全域谋划初显成郊。按照面海发展、瓦长互动、全域谋划的思路,构筑了“两轴、一带、三园、四区”产业布局,积极扒进沿海开发开放,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成功举办了瓦房店中国轴承之都暨沿海经济区主题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签约引进了轴承城中心区、大机床技术改造和铸锻造等一批重大项目。沿海经济区和龙门旅游度假区分别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重点支持区,太平湾港被确定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省重点建设十大港口之一,为建设现代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致力于产业集群发展,引进建设了一批高端项目,轴承、风电装备、LED光电。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如,瓦轴集团投资60亿元的轴承城中心区项目奠基、重卡轴承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华锐重工大型推进器及球墨铸铁件扩能项目、投资3.5亿元的德莱斯LED照明项目开工建设,投资27亿元的大机床数控和立式加工中心项目已开始设备安装,投资18亿元的铸锻造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华能国际等4个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中电投驼山一期2个风电项目投入运行,等等。三是产业聚集区建设成效明显。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四集”、“四新”要求,即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和承接新增量、培育新产业、营造城市新布局、增创发展新优势,在原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建设了沿海经济区、龙门旅游度假区、太平湾临港经济区、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从传统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至2010年,沿海经济区1.6平方公里普查、征地动迁工作已结束,乡镇工业园区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90个,西郊、祝华两个园区共引进项目119个,投资总额268亿元。四是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0:57:33,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并向集约化、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3%预计上升为2010年的30%。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了以轴承、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和临港产业配套、清洁能源、风电装备、LED光电、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六大产业基地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五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瓦房店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现价)650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9.2%,较2005年增长1.78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5亿元,年均增长35.2%,2005年增长3.5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0亿元,年均增长44.3%,较2005年增长6.5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8亿元,年均增长17.2%,较2005年增长1.34倍。瓦房店市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政治建设。“十一五”时期,瓦房店市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觉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认真履行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二是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化理论武装,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加大干部调整交流力度,加强优秀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落实老干部“两个待遇”,老干部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在大连县市区中率先推行了乡镇(街道)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双向述职评议制度。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各级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完成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取得新成效。三是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质量进一步提高。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形势进一步好转。四是群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召开了市委工会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领导意见;召开了瓦房店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工会组织活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创新活动载体,跟进党建抓武建,武装工作进一步深化,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得到拓展。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在各自领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

社会事业建设。“十一五”时期,瓦房店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由“十五”期末的45%提高至55%。以规划先行为引导,完成了全市80%以上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中心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村屯规划与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扶持建设了7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样板村。按照大连市统一部署,顺利完成了对瓦窝镇、元台镇的接收托管工作。二是教、科、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有序推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专利授权强度达到6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4%。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控三大体系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得到国家四部委检查组好评。农村社会建设经验得到省市肯定和推广。三是人民生质量明显提高。劳动就业岗位充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平均2.26%的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20元,年均增长14.4%,较2005年增长0.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60,年均增长15.1%,2005年增长1.02倍。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自2007年起共改造棚户区38.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62万平方米。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连续两次荣登全省县()区生活质量排行榜榜首.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在能源项目建设上,红沿河核电项目一期12号机组主体完工;34号机组核岛完成土建工程量的57%,常规岛完成43%;核电二期56号机组启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0亿元;大唐热电联产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新建66千伏变电站3座,500千伏瓦房店变电站、220千伏桥东变电站投入运行。在交通项目建设上,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南北疏港高速公路、皮炮高速公路征地动迁等工作有序推进。老城八线、松沙线、黑大线工程竣工,南外环、复大线进入动迁阶段,新建农村公路50公里,高标准建设养护示范路6条,荣获省“公路文明县”称号。在水利设施项目建设上,已完成大伙房引水工程(瓦房店段)。

文化建设。“十一五”时期,瓦房店不断加大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生活情趣。一是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2008年,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综合活动室12个、农民健身篮球场31个,体育场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复州城清真寺维修改造。2009年,完成横山书院4个展馆和1条碑廊建设,新建农家书屋145个、农民健身篮球场34个。2010年,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综合活动室、横山书院三馆一碑廊以及全民健身中心投放使用。二是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活动。2008年,《瓦房店改革开放30年大事纪略》出版发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2009年,落实省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安装收视机顶盒。组织开展“瓦房店精神”的挖掘和提炼工作,成功举办“祖国不会忘记”拥军优属慈善义演晚会等18项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凝聚了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提高,瓦房店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第三届全民运动会,瓦房店市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10年,组织开展“打造文化瓦房店”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瓦房店,建设瓦房店的热情。理顺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对内对外宣传成效显著,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推进文体设施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三是文化事业有了新发展。史志、档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有了新突破,公共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以辽剧、复州皮影戏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得以弘场。

生态建设。“十一五”时期,瓦房店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同步。一是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7个小城镇第四轮总体规划、31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结束。全力抓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复审工作,投资6300万元改造市政道路33条,投资近千万元完善城区绿化及环卫设施。新建和改造市区供气管线4公里、供水管网近3公里,实施供热分户改造54万平方米。坚持建管并重,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活动,五一路、水果街等主干道路改造成效明显,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环境整治取得实效,地下人防通道工程全面竣工,城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暖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二是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沿海经济区三台片和西郊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热,瓦轴电厂实现关停,全市乡镇全部建起畜禽无害化处理点(井)。2010年,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在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活动中,6个乡镇11个村通过省环保厅审查。完成造林7.8万亩、植树2451万株任务,造林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全省第一。实施生态河治理工程35项、126公里,投资强度和治理规模位居大连市前列,部分重点河段已成为水清、岸绿、林茂、景美的绿色走廊。三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40.55提高到42.9%,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和水源地水质不断改善,河流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等取得良好进展。2010年底累计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463吨,实现二氧化硫削减4095吨。在东北三省县级市中,率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并获省“绿叶杯”县区组评比第一名。

五年来,瓦房店市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推动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五年来,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导,组建产业集群式联合“舰队”,发展培育现代工业农业,带动整个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五年来,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丰富完善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激励机制,领导发展的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五年来,启动新城区建设,完善主城区功能,全面实施一批电力、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来,坚持执政为民,怀着深厚感情,认真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工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生显著变化。五年来,瓦房店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轴承之都、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等一系列殊荣,以“大规划、大项目、大投资、大舰队、大和谐”为特点的“瓦房店模式”被省委在全省推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位次由46位上升到第18位,成为东北县域经济的领军城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