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2日)是小雪节气,根据每年的习惯,在这个节气前后,我市农村会逐渐进入一年一度的番薯粉加工高峰季。
在大麦屿街道福山村,临时加工点设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四邻八乡的村民把自家种植的番薯送到这里磨粉,加工师傅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天生意很好,每天早上7、8点开工,要忙到晚上7、8点。”番薯粉加工师傅林李全说。
番薯粉加工包括压榨、沉淀、干晒三个环节。其中,“压榨”最劳心劳力,所谓的“加工”主要体现在这个部分。据介绍,“压榨”需要重复三遍。第一遍,把洗净的番薯投入到机械里压成粉渣,再把粉渣重新回炉压榨两遍,即算完成。期间,榨出来的汁水掺杂着自来水,通过密闭管道汇入大木桶,形成白色浆液。
“等明天早晨过来把桶里的水倒掉,就能看到桶下面有一层厚厚的沉淀物,白色沉淀物从大木桶刮出来后,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就成了番薯粉。” 正在加工点磨粉的福山村村民王乃钦说。
据悉,加工高峰季将持续一周左右,50公斤鲜番薯加工后可得6公斤左右番薯粉,每公斤市场售价约26至30元不等,加工费按淀后的番薯湿粉重量收取,每50公斤收取60元。
今年我市番薯种植面积约5000多亩,小雪前后正是集中收获期。考虑到鲜番薯保质期仅几个月,因此,人们把它制成美味食材——番薯粉,使保质期延长到一年甚至更长。久而久之,加工番薯粉就成了小雪节气特有的文化符号。
编辑:李婉琳
一审:苏 鸥
二审:刘 腾
三审:刘智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