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行
5月18日至21日,成都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市)县分会组织22个区(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奔赴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区古蔺县集中采访,实地学党史、忆党恩,看老区新变化,用融媒体产品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见证那段激荡的历史
古蔺行首日,记者来到了千年古镇太平镇,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陈列馆正门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蜀南黔北,进行了中外闻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四渡赤水总计72天,在古蔺转战54天,其中“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便是位于太平镇的太平渡。同时,红军的足迹踏遍古蔺的山山水水,全县先后有8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为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
全馆共有展厅9个,分为序厅、苦难壮行厅、四渡赤水厅、经典传奇厅、创造辉煌厅、继往开来厅、永恒记忆厅、廉政教育厅、尾厅。展出有红军武器、印章、医书、马灯、标语、绝密号谱、宣传缎画、浮桥门板等300余件红军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95件,集中反映了红军四渡赤水全过程。
红军使用过的撮箕、盆、棉絮
红军扩红宣传画
红军用于通讯的绝密号谱
其中,四渡赤水厅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的重点展陈厅。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第四次横渡赤水铜像
红军扩红铜像
四渡赤水厅按“一渡赤水 进军川南”“二渡赤水 重占遵义”“三渡赤水 再进古蔺”“四渡赤水 突出重围”四个部分进行布展,讲述了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辗转腾挪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之间,灵活机动,声东击西,长途奔袭,四渡赤水,顺利突破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川军、黔军、滇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歼灭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企图,书写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四渡赤水战役。
听红军后代讲过去的故事
▲
依山而建的太平古镇,至今也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色五角星,随处可见的遗址标识牌诉说着这里纯正的红色基因。目前古镇内保存有大量的红军生活、战斗的遗迹,长征街、胜利街两条老街上作为红军各种驻地而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6处。红军临时医院、总司令部旧址、总政治部旧址、红一军团住地旧址、红军银行等建筑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在太平镇牌坊往左沿着一条小路一直走到尽头,就到一个长长的坝子里。这个小坝顶上是简易彩钢棚,一侧牵着一条“红军后代讲长征红军故事”的横幅,坝子里摆着一张讲台,十余张桌凳,在太平古镇参观的游客们,几乎都在这里听过一位长者讲红军经过太平渡的故事。这位长者叫胡敬华,今年已经75岁,是流落在太平镇的老红军胡云清的长子。
胡敬华介绍,他的父亲本名胡道财,1910年出生于江西,1929年参加红军,入伍后因怕家人受到连累改名胡云清。“我父亲先期在红一军团当兵,经历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战斗,红军长征到达广西的湘江东岸后,又参加了湘江之战,1935年1月29日,在习水县土城的青杠坡战斗中,父亲左臀被炸伤,他拖着一条残腿完成了四渡赤水。”
1935年3月,胡云清伤势加重,被安排留在太平镇养伤,但伤愈后,胡云清无法联系上队伍,只能在太平镇定居下来,直到1953年他去世,也再没回过江西老家。
初中毕业后的胡敬华参加了船队,后来先后在太平修建社、胜利村村委、镇邮电局监督、县矿管办驻太平镇矿产监察等单位工作,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太平古镇景区的红色宣传工作,开展“红军后代讲长征红军故事”,2017年获“泸州市最美志愿者”称号,2018年获“古蔺县道德模范”。
“红军四渡赤水,几万人到了陕北只有几千人,现在年轻人的幸福生活便是这些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来的。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讲述革命故事,并不是要重复过去,更是为了美好明天和下一代的成长。”胡敬华说,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就要继续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记者:黄启恒/图文 陈实/视频
编辑:元宵
校对: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