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人类文明瑰宝和人类群体记忆的闪光点。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经过2年建设在今天开馆,在建党百年庆典之际,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成果。”5月29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秀浦路2388号1号楼的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馆长范伟军说,打造火炬众创博物馆既是将中国孵化载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在一起,更是向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记者实地探馆发现,博物馆共收有馆藏物200余件,无言述说了中国孵化载体的发展脉络。尤其令记者倍感亲切的是,其中多件来自于成都高新区的馆藏品讲述了“高新创业故事”。
如果博物馆会说话,于当天正式开馆的“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很可能会说:作为一座博物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客观真实记录众创空间、孵化器一路行来的发展历程;展示创新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所写就的神奇“故事”。
△
“读史知兴替,兴替知蜕变,蜕变知发展。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历史亦然……”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入口处,一眼进入视线的便是“前言”。从前言的几句话里,便开门见山亮出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于无形中透露出了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打造该座博物馆的初衷和目的。
“孵化器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大意义和创新精神,这些点滴需要去纪录,留给一代代’孵化人’并传承下去。”采访中,范伟军说起了打造博物馆的初衷。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孵化器本身就是中国创新发展的缩影。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诞生至今,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当天的博物馆开馆仪式中,科技部火炬中心研究员陈晴在致辞中讲到,回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足迹,孵化器——作为当时一种创新的载体、一种崭新的培育科技企业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众创孵化建设模式,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巨作”贡献了浓墨重彩一笔。
这些浓墨重彩可以是数字的变化。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2019年,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3206家。其中孵化器5206家、 众创空间8000家。
从0到1,从1到13206。这是中国孵化器走过34年征程所孕育的成果,更是我国科技事业征途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些浓墨重彩也可以是不同城市在同一空间的汇聚。
△
范伟军介绍到,博物馆一楼两侧的“记忆柱”,通过图文形式纪录了我国孵化事业历程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镜头和往事。
△
二楼和三楼则分别以文件或大型会议的形式纪录了我国孵化事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如,1987年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办公室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请示》报告;1987年12月,关于开展科技创业中心(又称“孵化器”)可行性研究的通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关于印发《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的通知;《科技部关于公布首批众创空间的通知》的国科发火【2015】412号文件……“这些文件和通知,都画出了我国孵化载体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的发展阶段。”范伟军讲到,馆藏物通过博物馆的表现形式,无声又真实地将我国孵化事业的点滴娓娓道来。
200余件的馆藏物中,来自成都的馆藏物约有10件左右,这些“成都籍”馆藏物的背后,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新故事”。
这些“高新故事”里,有2020年期间,孵化载体和企业共克时艰、携手抗疫的缩影;有孵化载体与企业一路陪伴,相互成就的成长轨迹;还有成都“创业茶馆”香飘海内外的镜头……
“博物馆自筹办之初,我们面向全国的孵化行业征集馆藏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自成都高新区的馆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代表性。”范伟军讲着来自成都高新区馆藏品所承载的意义。
△
三楼,是成都元素的主要集中展示区,“高新故事”是其中的主力军。其中,收藏有一份由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新在2020年2月24日签发的2020年1号文件。
这是一份名为“新谷集团助力天府新谷园区中小微民营企业复工的通知”,通知决定响应复工复产的号召,向园区中小微企业伸出援手,共渡难关,对入驻新谷园区的企业,免缴2月份全部租金、3月和4月分别减缴50%的租金。
天府新谷总经理高潮参加了当天的开馆仪式。他告诉记者,该项措施的实施,帮助了园区190余家中小微民营企业,共为其减免了9269417.69元房屋租金,以真金白银助力园区企业快速复工复产。
△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上映海报、导演饺子的签名……位于三楼的另一份展品,以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据悉,这是由导演饺子和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理事长张驰共同签名的首张《哪吒》海报。“我们从中了解到,《哪吒》电影的主创团队前身是饺克力动画设计工作室,该团队在事业低谷期、也就是2013年入孵成都数字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并于2016年毕业。导演饺子就是在这期间,创作了后来炙手可热的《哪吒》。”范伟军说,类似孵化载体陪伴孵化企业的成长的故事,馆藏物里还包括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以下简称“成都生物孵化园”和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三叶草”)。
记者在一排展示柜里找到了两份协议。第一份是2011年12月1日成都生物孵化园和四川三叶草签署投资协议。另一份则是2017年8月25日,双方再次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干孵化就是这样,发现潜力企业,陪伴和孕育企业的成长,最终成就了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在范伟军看来,通过一件件来自于成都高新区的馆藏品,客观真实撰写、收藏并记录了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做出的成就和风采。
收藏于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的馆藏品,无言记录是成都高新区双创载体一路成长的精彩片断。实际上,壮大创新主体,成都高新区一直在行动。
记者从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获悉,截至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孵化载体27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12家孵化载体被认定发展为新经济企业,打造“成都创孵社区”,全区孵化载体面积达440余万平方米。当下,成都高新区正朝着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不断前行。
范伟军:单从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所承载的内部来说,我想讲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中国孵化行业的成长史。
其实,这个想法已经我脑子里已经想了很多次、很多年了。早在中国孵化器25年、30年时,我都曾想过筹建一个孵化主题博物馆。经过两年的筹备,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在今天开馆亮相,终于圆梦。
对我来说,孵化行业有着创新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去纪录、保留下来,留给一代代的”孵化人“,把火炬精神传承下去。
范伟军:在筹建博物馆之初,我也思考过——纪录谁、如何纪录的问题。我们和无数的业内资深人士以及专家、学者反复沟通,最终形成了清晰思路和原则,就是尊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纪录。
那么,客观、真实、第三方,三个要求集中起来,所指向的就是以代表了客观事实、积淀了历史的馆藏物这种形式去表现。
2年的筹建过程中,我们最终筛选出了200多个馆藏物,其中成都元素的大约有10件左右,这些来自成都的馆藏物都各有意义。比如,天府新谷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所打造的蓉创茶馆开创了“北有创业咖啡,南有创业茶馆”的格局,并在2015年9月受到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点赞”。
这个“蓉创茶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新谷。“蓉创茶馆”的出现,就是我国孵化产业开始转型升级,并衍生新型孵化载体开始出现的代表之一。
除了多件来自成都的馆藏物之外,我们还专门开辟有“成都之窗”,作为展示成都孵化事业的“窗品”。博物馆在以后的运营中,成都之窗这个展块会不断和成都保持高密度的沟通合作。
范伟军:是的。通常来讲,一个博物馆的名字,每个遣词用字都是有讲究和深意的。
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首先两个字是“火炬”。今天我们无论是讲创新创业,还是孵化培育,都是在“火炬计划”实施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火炬,是背景、指引和方向。
另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都是我国孵化行业里的不同载体,众创空间是孵化器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还有就是博物馆的名字里,我还省略了“空间”和“器”这两个名字。这是有意为之。
发展至今,我们对孵化载体的依赖已经到达一个饱度度,未来孵化产业的重点将不再是聚焦于物理载体,一定是通过产业生态链、资本链、孵化链去培育和孵化企业,并由此产生价值,获得市场回报。
记者:郑其 摄影报道
编辑: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