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0-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炉,其中一项首创举措尤为引人注目:完善联合甄审机制,探索设立营商环境甄审室,畅通建议、咨询、投诉渠道,创新政企互动机制。
目前,通过该机制,成都高新区已协调解决28项“疑难杂症”,涉及企业开办“准入不准营”、优惠政策申报兑现难、企业融资难、企业信用修复等领域,企业满意率达100%,改革成果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今年以来,尽管疫情对市场主体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并未阻挡成都高新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魄力。营商环境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满。以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为代表的系列创新举措,正为成都高新特色改革写下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注脚。
联合甄审机制
打破机制壁垒 跨部门解难题
成都高新区首创跨部门联合甄审模式
办理项目许可涉及多部门、耗时太长怎么办?企业经营过程有难题,反映到多部门后如何确保有力执行?长期以来,一些跨部门、跨领域的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使得企业获得感大打折扣;同时,一些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跨部门改革举措,执行落地也存在“空档”。
“这些问题,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交融整合所致。”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分析,不同部门或政策之间的衔接,难免出现“真空”地带,而此次设立的营商环境甄审室,有利于打破这种体制机制壁垒,以部门会商共审的形式,协调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复杂疑难问题。
建筑施工许可环节的一再“缩水”,就是甄审机制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建筑施工许可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报批周期长。为此,成都高新区联合经济运行局、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等多方,组建指标提升工作专班,逐项梳理工作全流程,将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压缩至60个工作日、小型低风险项目压缩至25个工作日。
事实上,为确保政策执行的可行性,早在正式出台《行动方案》前,成都高新区就进行了甄审机制的改革实践。去年,由于权属证明文件缺失,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办理报规报建流程中受阻。了解情况后,成都高新区立即组织规划、建设等多部门,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在跨部门会商共审的甄审机制下,企业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在打通体制机制壁垒的同时,甄审机制还搭建了政企平等沟通对话的平台,以更优良的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介绍,该举措一方面聚焦企业关切,及时协调解决市场主体诉求;另一方面,“刀刃向内”,也主动革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服务质效。
高位甄审调度
问题分门别类 全程保障落实
成都高新区首创跨部门联合甄审模式
记者了解到,为更有力地解决“疑难杂症”、明确责任分工,成都高新区建立了高位甄审调度机制,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解决:一般性问题,由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甄别审查;重大疑难杂症事项,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分管委领导主持甄别审查;针对专业性问题,邀请律师、智库专家等提供专业建议。
从甄别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到召集联合甄审会议、出具甄别审查意见书,再到领导小组会议确认行政效力、后续监督执行……每一个环节均有明晰的目标和任务分工。
执行下达之后,如何形成高效闭环反馈?据悉,为提升政策执行力度,甄审机制要求,在联合甄审会议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出具甄别审查意见书,写明甄审结果及理由,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以具体问题和案例为切入点,举一反三,从单个案例带动一类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制度化解决方案,推动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下深水、显实效,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记者:闫静
摄影:闫静
编辑:冯伟